在我国,38岁存款30万,算什么水平?

哈喽,我是包小可~
一个下班后拼命挤时间码字的 90后,平时就爱琢磨个人成长那点事,也总想着把公众号写作运营的干货掏出来跟大家唠唠~
在我国,38岁存款30万,算什么水平?
前阵子网上刷到篇文章,说 30 – 40 岁每个年龄都该有对应存款数,我这好奇心一下就被勾起来了,点进去一瞅,数据是这么列的:

 

30 岁:12 万;31 岁:13 万;32 岁:14 万;33 岁:16 万;34 岁:18 万;35 岁:21 万;36 岁:24 万;37 岁:27 万;38 岁:30 万;39 岁:33 万;40 岁:37 万。

 

按这标准,我这 38 岁,兜里得揣着 30 万才算 “达标”。可现实呢?单看数字,我妥妥拖后腿了…

 

这些数字到底从哪儿来的?我翻来翻去也没找到数据来源。但偏偏就是这串数字,像根刺扎进了人群里,讨论炸开了锅:有人自嘲 “拖后腿”,感慨工资追不上标准;有人直接质疑合理性,甩出房贷、育儿账单反驳…

 

网上流传的这些 “存款标准”,就像一把刻着统一刻度的尺子。可问题是,每个人站的 “地面” 根本不一样啊,真没啥可比性!

 

有人打小就在条件优渥的家庭长大,毕业爸妈就全款给买了房,每月工资基本能全存下来;有人呢,背着房贷贷,上要赡养老人,下要养娃,工资刚到账就得掰成好几瓣,精打细算分配各项开支。

 

而且,地域差异也得算上。在小县城,30 万存款可能意味着有房有车,日子过得踏实安稳;但到了北上广深,30 万说不定连首付零头都不够。更别说每个人的家庭情况、健康状况、人生选择,那差别可太大了。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变量” 都不一样,哪是一个数字就能概括的?你说对吧?

 

人生路还长着呢,与其盯着存款数字焦虑,不如把劲儿往这 3 件事上使:

1. 死磕赚钱的能力

存款就像池里的水,说不定哪天就因为意外见了底;但赚钱的能力,才是持续往池子里灌水的源头

 

38 岁没攒下 30 万?没关系。只要你手里有过硬的本事,有别人替代不了的职场竞争力,或者炼出了敏锐的商业嗅觉,未来就永远有翻盘的机会。

 

我认识位大姐,49 岁才开始学短视频运营,从最基础的剪辑软件啃起,白天上班,晚上就抱着手机研究账号运营。两年后,她靠运营自媒体账号,月入过万,存款也一点点涨起来了。

 

咱们这时代从不缺机会,关键是你愿不愿意跳出舒适区,持续学习、敢拥抱变化。就算暂时没攒下钱,只要你在成长,未来的收入潜力就是最靠谱的 “隐形存款”。

2. 养成理性消费的习惯

身边不少人,赚得不少,可就是存不下钱,说到底还是管不住手。直播间的 “限时折扣”、社交平台的 “精致生活” 营销朋友圈的 “同款焦虑”… 这些都在天天撩拨我们的购物欲。

 

真正理性的消费,得建立在对自己需求的清晰认知上

 

之前我写文章也说过,想 “守” 住钱,得先分清 “必须花的” 和 “想花的”,把钱花在真正能提升生活质量、带来长期价值的地方,比如学新技能、投资健康、陪家人。

 

以前我也爱头脑一热冲动消费,现在学会了 “延迟满足”:遇到非必需品,先扔购物车放 30 天,大多时候那股冲动就没了。

 

另外,记账的习惯一定要养成!坚持一个月你就会发现,原来好多钱都花在了没必要的地方:办了没去过几次的健身卡、吃一半就扔的外卖、冲动买下却压箱底的衣服…

 

理性消费不是苛待自己,而是让每一分钱都花得值。

3. 揣着热爱生活的态度

存款数字再好看,要是每天活得憋屈,又有啥意义?

 

生活不只有存款和房贷,还有孩子放学时扑过来的笑脸、周末和朋友小聚的轻松夏天傍晚吹过的一阵凉风、公园里突然撞见的一丛花… 那些被我们忽略的 “小确幸”,才是生命里最金贵的财富

 

有人说:“比起银行卡里的数字,我更在意每天醒来,都能对生活有点期待。” 这话,或许才说透了生活的真谛。

 

38 岁没攒下 30 万,真不丢人。

 

人生不是所有人都得挤在同一条赛道上的比赛,而是一段属于自己的独特旅程。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有人忙着赶路程,有人偏爱看风景,没有谁的活法是绝对正确的。

 

存钱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拼命赚钱,不就是为了能更好地生活吗?你说呢?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如果喜欢我的分享,别忘了点个【在看】和【关注】呀~

每天努力一点点

相关文章

评论
暂无评论
在我国,38岁存款30万,算什么水平?-海报

分享本文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