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跟朋友小琳聊完之后,心里最实在的感受。
1
两年多没见的小琳,突然发来消息:“刷到你朋友圈,就莫名觉得必须见一面,像有股劲儿推着我似的。”
我笑着回:“那正好,我也挺想听听你的近况。”
她开车来接我时,穿了件简单的 T 恤短裤。我愣了一下 —— 印象里的她总爱穿连衣裙,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这种直觉很奇妙,明明很久没见,却能感觉到 “她不一样了”。
车上她突然说:“离婚后,穿衣服就怎么舒服怎么来,没人管了。” 顿了顿,她瞥我一眼,“你好像不惊讶?”
我知道她在说离婚的事。多数人听到这话,总会追问 “为啥呀”“孩子咋办”“想清楚了吗”—— 我猜她已经被问过无数次了。
对我来说,一个人做选择(只要不犯法),背后一定有自己的道理。我更在意的是她过得好不好,而不是 “该不该离婚”。
“为啥觉得我会惊讶?” 我反问。
“身边人都说,结婚这么久,俩孩子都大了,这时候离婚太傻了。” 她语气轻了些。
“我猜你做这个决定,一定熬了很多难眠的夜。” 我看着前方的红绿灯,“要是离婚让你觉得松快,那它就不是傻事。”
她嗯了一声,声音亮了点:“确实比以前舒服多了。”
吃饭时,她总盯着我看,说:“你好像真的在好好生活 —— 吃饭都这么认真,一口一口嚼得香。我就不行,整天焦虑,不想干现在的工作,又不知道能换啥,连吃饭都心不在焉。”
其实我也有糊弄吃饭的时候,但那天的菜确实好吃:端上来时我夸 “这摆盘也太好看了吧”,闻着香味直吸鼻子,嚼的时候特意放慢速度,感受鱼肉的嫩、青菜的脆。这种 “专注吃饭” 的快乐,好像真的能传染。
“你又勇敢又自由,我特别羡慕。” 她扒了口饭,“我也想要自由,可俩孩子等着养,根本没自己的时间。”
“咱情况不一样呀。” 我笑了,“我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做决定不用瞻前顾后;你要养俩娃,这是你的责任,也是你的牵挂。再说,我这‘自由’,是因为我要的少,放弃的多。”
她叹了口气:“我一不赚钱就慌,总逼着自己往前跑,不敢停。”
“可你也靠自己让娃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了呀,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她追问我的想法,我却觉得:“我说再多都是我的故事,你没法照搬。不如聊聊你咋想的,或许更有用。”
“你给人的感觉特别稳。” 她突然说,“好像天塌下来你都能接住,身上有股劲儿。”
这话让我心里一动 —— 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原来一个人心里踏实了,真的会散发出一种 “气场”,别人能感觉到。这种奇妙的联结,比任何赞美都让人触动。
那天长沙突然下暴雨,没处聊天,我们索性开了个房间,接着说。
2
为了保护她的隐私,具体的烦心事就不多说。梳理下来,她的困扰主要在这三点:
1. 总在 “复婚” 和 “不复婚” 里打转
离婚后带俩娃,没人搭把手,经济压力大,大娃又到了叛逆期,时不时闹矛盾。难的时候她总会想:“是不是俩人过更轻松?要不要跟前夫复婚?”
离婚后带俩娃,没人搭把手,经济压力大,大娃又到了叛逆期,时不时闹矛盾。难的时候她总会想:“是不是俩人过更轻松?要不要跟前夫复婚?”
可理智又清楚:当初离婚就是因为过不下去,复婚了那些问题还在。就这么在 “回头” 和 “往前走” 里耗着,特别累。
2. 把所有错都揽在自己身上
前夫指责她,父母不理解,孩子偶尔闹脾气 —— 她总觉得 “都是我的错”,离婚是错,现在过得难也是 “赎罪”。还总嫌自己 “没进步”,这两年像陷在泥里,人都憔悴了。
前夫指责她,父母不理解,孩子偶尔闹脾气 —— 她总觉得 “都是我的错”,离婚是错,现在过得难也是 “赎罪”。还总嫌自己 “没进步”,这两年像陷在泥里,人都憔悴了。
3. 跟孩子处不好,一冲突就崩溃
平时还行,可只要跟娃吵起来,所有压力都涌上来,整个人像被抽空,不知道该咋办。
平时还行,可只要跟娃吵起来,所有压力都涌上来,整个人像被抽空,不知道该咋办。
我试着帮她一点点理清楚:
关于 “复婚”:别在 “回不回头” 里耗着
“你认真想想,离婚前后,哪种日子更让你舒服?” 我问她。
“你认真想想,离婚前后,哪种日子更让你舒服?” 我问她。
她头摇得像拨浪鼓:“肯定是现在!虽然难,但不用看别人脸色,自由多了。”
“那就把‘复婚’这念头丢远点儿。” 我跟她说,“每个选择都有好有坏,咱选了这条路,就别盯着另一条的‘好’发呆。与其纠结‘对不对’,不如想‘咋把现在的日子过顺’。”
生活本就难,别再自己吓自己:“你觉得难,有时候是把‘需要帮忙’当成了‘我不行’。主动找人搭把手不丢人,比硬扛着强。”
关于 “自我批判”:你得先跟自己站一队
看着她因为自责红了眼眶,我特心疼。
看着她因为自责红了眼眶,我特心疼。
“这不是你的错。” 我认真跟她说,“真犯错的人,才不会觉得自己有错;反倒是你这种没做错的,总把别人的锅往自己身上揽。”
她愣住了,好像第一次听到这话。
“你离婚是为了过得舒服点,不是为了赎罪。” 我接着说,“别跟别人一起‘欺负’自己 —— 你得先当自己的后盾,才有力气扛事儿。”
至于 “没进步”?“人生又不是爬楼梯,非得一直往上。你现在能一个人带俩娃,比离婚前松快,这就是天大的进步。你走了这么远才到现在,已经很勇敢了。”
关于孩子:比起对错,心贴不贴更重要
“抓大放小就行。” 我跟她说,“原则性的事儿守住底线,其他的别太较真 —— 他想穿啥、玩啥,没那么重要,比不上你们娘仨的心靠得近。”
“抓大放小就行。” 我跟她说,“原则性的事儿守住底线,其他的别太较真 —— 他想穿啥、玩啥,没那么重要,比不上你们娘仨的心靠得近。”
青春期的娃本就拧巴,别跟他硬碰硬。关系顺了,很多矛盾自然就没了。
我们在酒店沙发上喝茶聊天,直到凌晨一点半。她临走时说:“心里亮堂多了,知道该咋走了,现在的日子挺好,以后会更好。”
看着她从迷茫里走出来,我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我这时间和梳理,其实挺有价值的,或许该收费?”
3
第二天吃早饭时,我跟她说了这想法:“如果觉得这两天的聊天对你有帮助,你可以给我点费用 —— 我觉得我的付出值得被认可。”
说这话时,我手心都在冒汗。
以前总怕 “谈钱伤感情”:她会不会觉得我当朋友是为了钱?会不会觉得我太功利?我是不是真的 “值这个价”?
可这次我想突破自己 —— 我认可自己的价值,主动说出来没什么丢人的。
我跟她解释:“这是我的小坎儿,说出来对我挺重要的。当然,你不用有压力,给不给、给多少都随你,咱们还是朋友。”
她笑着说:“我本来就想给,正愁给多少合适呢,不知道你们这行咋收费。”
“随缘就好。” 我松了口气,“钱是其次,重要的是我敢主动认自己的价值了。”
比起被动等别人认可,主动说 “我值得”,其实更有力量。
我是包小可,在帮朋友梳理的同时,也慢慢看清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原来成长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 —— 你帮别人亮灯时,自己的路也会慢慢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