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以后,重新激活自己最好的方式

35 岁后,别让生活变成一潭死

**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过:人这一辈子,都在跟心理危机较劲,而 35 岁后最该警惕的,是掉进 “停滞感” 的陷阱里。
法国摄影师 David Tesinsky 拍过一组日本上班族照片地铁的人穿着笔挺的西装,脸上却写满倦意,眼神空洞,对周遭一切都提不起劲。
35岁以后,重新激活自己最好的方式
很多人过了 35 岁,差不多就是这副模样:
每天走同样的路,做同样的事,工作成了按部就班的流程,生活成了复制粘贴的模板,对新鲜事懒得好奇;混得不好不坏,过得不咸不淡,说不出哪里不对,却总觉得少了点滋味。
生活这东西,就像一潭水,不流动,迟早会发臭。
想打破这种日复一日的循环,从麻木里醒过来,得先让自己 “动” 起来 —— 身体动,脑子动,圈子动,能量也得动。

01 身体动起来,脑子才不会生锈

乔布斯 49 岁那年,想找人写本自传。他联系了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约见面聊聊。
让艾萨克森纳闷的是,乔布斯选的地方既不是公司,也不是咖啡厅,而是户外 —— 他想一起散步。
后来才知道,乔布斯特喜欢在散步时谈正事,甚至开会都得走着聊。
你肯定也有过这种体验:工作卡壳了,出去溜达两圈,灵感说不定就冒出来了压力大到喘不过气时,去健身房挥汗如雨一场,心里能敞亮不少。
这就是运动的 “魔力”——身体一动,坏情绪就少了,开心的感觉会变多
人一轻松,脑子也跟着活泛。亚利桑那大学研究发现,运动能让大脑神经长得更密集,连接得更紧密。不爱动的人,神经元孤零零的,难有新想法;爱动的人,神经元像织成了网,稍微一碰就能擦出火花。
说真的,动起来是激活大脑最划算的方式。
要是觉得自己反应越来越慢,脑子像生了锈,别犹豫,先让身体动起来。不一定非得去健身房:上班别打骑车走路去;周末别宅家,去爬山、游泳,跟大自然贴贴。
坚持一阵子,你会发现,不光身体结实了,连眼神里的光都不一样了。
35岁以后,重新激活自己最好的方式

02 别困在 “认知闭环” 里,让想法多撞撞

我这把年纪,总觉得自己跟得上时代,直到今年年初 —— 团队里有个年轻同事说,能用 AI 帮着写东西,我想都没想就否了。
写了二十多年东西,总觉得 “老办法” 才靠谱,对这种新工具打心眼儿里瞧不上。直到自己试了试,才发现确实有门道。
这事给我敲了个警钟:到了一定岁数,容易困在自己的 “认知闭环” 里。觉得凭过去的经验,自己那套就是真理,不愿意接受新东西。
时间一长,就像把自己关在小屋里,慢慢就成了 “井底之蛙”。
想打破这局面,得让自己的想法多被挑战、多被撞击。
多看看不合口味的书。蔡康永说过:“只看喜欢的书,你永远只能知道你已经知道的事。” 每本书都是一个新世界,能给你新角度、新观点。
多接触不认同的理念。有部纪录片叫《学习的人》,里面拍了个特别的图书馆 —— 没有安静的自习区,全是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吵架的人。他们觉得,在辩论里碰撞思路,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总待在自己的 “舒适区”,很容易变得自大又狭隘。跟不同的人聊聊天,听听不一样的想法,你会发现,世界原来还有这么多面。
心理学家说,人对世界的认识像海水的三个区域:岸边、浅水区、深水区。待在浅水区看似安全,涨潮了就可能被淹;往深水区多走走,拓宽自己的边界,才不怕时代的风浪。
35岁以后,重新激活自己最好的方式

03 社交圈别 “固化”,多链接点 “不一样” 的人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
想去大城市闯闯,身边人说:“压力那么大,不如小地方安稳”;想换份有前景的工作,朋友劝:“现在稳定多不容易,别瞎折腾”;想创业,又有人拦:“投那么多钱,赚不到咋办”。
本来生活有千万种可能,最后活活被磨成了一潭死水。
你发现没?要是社交圈总局限在同样的家庭背景、同一个行业、甚至同样的爱好里,能接收到的信息少得可怜。
眼里全是旧人,没有新消息新机会,日子很难有起色。
只有不断在新环境里认识新朋友,生活才能冒出新火花。
看《天道》时,特别佩服肖亚文。丁元英的私募基金解散后,她明明不是助理了,却自掏两万多块,飞到法兰克福找芮小丹,就为了给丁元英租个房子
她自己说:“通过这个人,能打开一扇窗,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让你思考、觉悟 —— 这些对别人可能不重要,对我很重要。”
最后,也正是因为主动链接了丁元英,肖亚文才从打工人变成了老板
有句话说得对:“如果你的三观、认知、圈子一直没变,凭啥觉得现在的你能比过去过得好?”
社交圈就是你的世界,藏着你的审美和层次。总待在老圈子里,只会在安逸中被别人越甩越远。
溪流不流动,就是死水;往远处奔,才有可能汇成大海。要是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找不到出路,不妨去新环境里认识些不一样的人 —— 说不定就撞见了新风景。
35岁以后,重新激活自己最好的方式

04 让能量流动起来,别把自己 “耗干”

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里说,现在的人越来越 “低能量” 了 —— 工作按部就班,情绪却莫名低落,下班回家只想瘫在沙发上,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
情绪差,容易烦;身体累,不想动。
作家梭罗在《河上一周》里写过自己的经历:22 岁那年,被工作和生活按在地上摩擦,他把自己关在家里躺了三个月。懒得见人,懒得看书,连饭都懒得吃。
后来越来越没劲儿,只能天天躺在床上熬日子。
他哥看不下去,硬把他拽了出去。他们在户外疯跑,用木筏顺着河漂流,去乡野市集跟小贩聊天。才一周,梭罗就像换了个人,之前的萎靡全没了,整个人明朗起来。
很多人状态不好,也是因为总把自己关着 —— 不是在格子间里闷着,就是在家窝着。外界的能量进不来,自己这点精气神很快就耗光了。
能量是要交换的。生命就像块电池,工作生活耗掉的电,得在别的地方补回来。
好好睡一觉,大扫除一场,去公园晒晒太阳,跟宠物待一会儿…… 这些都能给你 “充电”。
有意识地让能量流动起来,把自己的精气神喂饱了,才能扛住生活的各种磋磨。
作家冰心在《说生命》里写:“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35 岁可以是危机的开始,也可以是转机的序幕。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每天学点儿新东西,探点儿新领域,打破点儿老规矩。
点个推荐,咱们一起动起来,别让生活变成一潭死水。
我是包小可,在岁月里慢慢懂了:流动起来的人生,才能遇见更多可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愿我们都能在 35 岁之后,活得更舒展、更有劲儿。

每天努力一点点

相关文章

评论
暂无评论
35岁以后,重新激活自己最好的方式-海报

分享本文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