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藏着生活的答案,而接纳能解开工作的结
四五岁的小孩,大概是这世上好奇心最旺盛的生物了。他们对世界揣着满肚子的新鲜,见着啥都想问 “为什么”,那些问题常常问得大人哑口无言,甚至有些问题连成年人都摸不着头脑,可细想之下,又偏偏藏着最本真的意义。
记得我家孩子四岁左右时,就像个 “十万个为什么” 发射器,从 “天为什么是蓝的” 问到 “蚂蚁会不会做梦”,有时候我被问得抓耳挠腮,只好给他买了本《十万个为什么》,让书来当他的答案库。那时候总觉得孩子的问题太琐碎,现在回头想,要是能陪着他一起琢磨那些 “为什么”,该多有意思啊。
后来我慢慢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也说不清是看书唤醒了好奇心,还是骨子里就藏着这份对世界的探究欲。随着年纪增长,反倒越来越像个 “好奇宝宝”—— 大概除了四五岁的孩子,就数十八九岁的少年最敢对世界发问了吧。
或许正是这份好奇心在作祟,我对很多工作都想试试水,总爱折腾来折腾去。这些年换过不少行当,苦头吃了不少,但面对新事物时,那份 “想试试” 的冲动从来没减过。
以前在线上做过社群带班的兼职,手里管着一堆群,后来群里消息一起炸锅,我就烦得头皮发麻。以至于现在看到多群同时蹦消息,心里本能地就升起一股抗拒。
烦到不想理那些消息,不想琢磨问题的答案,甚至不想去了解这个行业的任何东西,就是打心底里抗拒。抗拒得脑袋嗡嗡疼,心里一个劲地嘀咕:怎么选了这么个活儿啊?
我跟他吐槽自己对多群消息的抗拒,他倒看得开:“群是不少,但也不是全都在说话啊,也就偶尔有几个问问题的,应付得来。”
听他这么一说,我突然愣住了 —— 他面对多群的情况,没有挣扎,没有烦躁,而我却陷在负面情绪里打转。他的思维是 “就算群多,也能应付”,我的思维却是 “群太多了,烦,不想管”。甚至因为这股抗拒,连学习新知识点的劲儿都没了,只剩下 “烦死了” 的念头。
静下心来想想他的话,才发现事实确实如此:现在的群,根本不像以前那样分分钟刷出上百条消息,大家都是有问题才会冒泡。承认了这个事实,突然觉得没那么烦了。
听了同事的话,我才算真正看清了自己的抗拒点。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试着用接纳的心态去看待这个坎儿,反倒觉得事情没那么复杂了。心里平静下来,也愿意去面对那些新知识点了。
有本书叫《不与自己对抗,你会更强大》,讲的就是帮助人成长的道理。它告诉我们,要敢于敞开胸怀看见自己的弱点,要是你愿意接纳这些不完美,再学着去面对,就一定会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