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已经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近年来无模组电池包、电池底盘一体化等一些关键技术实现了零的突破并进入市场应用。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动力电池的销量达到了786GWh,出口量超过了129GWh,同比增长分别为48.9%和32.75%。
今日在四川宜宾进行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开幕会上,宁德时代(300750.SZ)董事长曾毓群认为,面对全球能源转型的艰巨任务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产业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加速迈入“全域增量时代”。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致辞中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强化战略引领,绘制发展新蓝图;扩大应用场景,构建融合新生态;健全治理体系,优化产业新环境;坚持开放共赢,拓展合作新空间,共同开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全球能源绿色转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龙头企业动向始终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对于动力电池行业如何探索新的增长空间,曾毓群认为应从四个维度探索,即在技术突破上,要打开性能与品质的上限;场景拓展上,从“电动汽车”到“电动社会”;模式创新,释放能源服务新价值;零碳生态,构建产业第二增长曲线这“四个维度”等。曾毓群直言,从高速度到高质量,从局部突破到全域增量,产业将迎来一个更广阔、更系统的增长时代。
对于这一“增长时代”,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毅认为,新型储能将是重要角色之一。开幕大会上,围绕“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 助力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主题,他建议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强长时储能、构网型储能、混合储能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市场化应用;完善政策与市场机制,进一步提升储能电站应用水平,建立合理的新型储能投资回报机制,充分发挥新型储能多元价值;强化新型储能系统全链条安全防护,持续提升储能的本质安全水平。
动力电池正处于新技术革新的关键时期,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展是此次会议期间重点交流内容之一。在会前的访谈对话中,多位嘉宾认为动力电池技术需聚焦安全、性能和成本平衡,半固态电池是当前商业化重点,全固态电池需长期研发。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副理事长吴志新认为,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仍需时日,大概在2032年到2033年开始进入到它的商业使用期。
他进一步判断称,半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周期大致为5~7年。无论是哪种技术,他都再三强调安全是绝对的核心与底线,指出“安全是最大的豪华,如果人在车上坐着不安全,出了事故,什么都不用谈了”。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承浩在交流中表示,下一代电池设立了明确标准,即“安全无隐患,这是基本。性能无短板,成本没有压力”。他认为,液态电池它本身的潜力还没有挖掘完,对全固态电池的终极地位持开放态度。
他强调,固态电池不应该被过度“神化”。这种不理性的舆论氛围导致大量消费者产生了“液态电池过时”的错误认知,形成了不健康的市场预期。他呼吁行业应避免拔苗助长,并强调全固态电池的技术路径仍存变数,远非确定的终极方案,其商业化仍需漫长周期。
目前,半固态电池被认为是固态电池产业化前的过渡方案。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红新认为,半固态技术是在短期内能快速普及,成本基本不增加,现有产线能直接借用的一种技术解决方案。
对于全固态电池的规模化,他认为小批量示范可以在2027年实现,但大规模商业化可能在2030年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