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去世后,他留下的不仅是庞大的
商业帝国,还有一场牵动人心的财产纷争。8 月 1 日
香港高等法院的裁决书一出来,不少人喊 “
宗馥莉输了”—— 但懂点
法律的都知道,这纯属误会。
先把话说清楚:这份裁决书只是
程序性裁定,不是 “判决书”,没对案子
的是非对错下结论,更没说谁赢谁输。它就像给这件事按了个 “暂停键”:禁止宗馥莉从相关账户提款,让她交代账户余额,而且这禁令要等
杭州中院和
浙江高院有最终结果才算完。
说白了,香港法院把 “
实体判断” 这个皮球,踢给了杭州中院。
从法院披露的信息来看,有几点是明确的:
1. 设信托是宗庆后本人的意思原告手里有份宗庆后的手写指示,是 2024 年 1 月下旬写的,大意是:让郭虹去香港汇丰
银行,给三
个人各设 7 亿美金的信托,只拿利息,不动本金;按香港法律签合同、公证;受益人仅限本人和子孙,跟配偶没关系(算婚前财产);要是汇丰的美金不够,就把
人民币换成美金,先办宗继昌、宗婕莉的,钱够了再让宗继盛回来办。
但这里有个误区:
不是写了指示,信托就自动成立了。就像
老人让
孩子帮忙过户
房子,没亲眼看到房产证改
名字就去世了,房子能算过户成功吗?显然不能。信托设立
也是这个理,得走完手续才算数,而宗庆后写下指示 20 多天后就突然去世了,这为后续争议埋下了伏笔。
2. 宗馥莉介入,是因为一份委托书2024 年 2 月 2 日,宗庆后签了份委托书,把信托的事托付给了宗馥莉。大致内容是:让宗馥莉用建浩创投有限
公司(宗馥莉代持股份)在汇丰的
资产,设立三个境外信托,受益人分别是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及其子女,只能拿利息,本金不动;其他银行的资产,都归宗馥莉处理。
宗馥莉签了字,这才正式卷入信托事务。
事情的拧巴之处,藏在细节里:
-
21 亿美金是 “目标”,不是 “现成的”宗庆后的指示里写了 “汇丰账目美金尚不够,请把人民币换成美金”,说明当时钱就没凑齐。这给了宗馥莉 “缓冲
空间”—— 她觉得原告 “催得太急”,钱都没备齐,怎么可能一下子办好?
-
108.5 万美元的去向成了导火索原告说,宗馥莉转移了 108.5 万美
元去开
工厂。他们觉得:本来本金就不够,还往外挪,21 亿美金猴年马月才能凑齐?
但宗馥莉这边有
不同说法:按父亲的安排,信托受益人只能拿利息,本金本身不算 “信托资产”,自己支配其他资金没
问题。
不管信托的事怎么吵,有一点很清晰:宗庆后对子女的安排,心思藏得明明白白。
给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的,是 “只能拿利息” 的信托,还特意强调 “与配偶无关”,说白了就是给他们一份终身
现金流,却提防着 “外姓人” 插手。
但给宗馥莉的,是
娃哈哈的核心资产和企业控制权。遗嘱里说得很清楚,除了信托涉及的资产,其他都归宗馥莉,包括那些支撑娃哈哈运转的关键
财富。
这意思再明显不过:娃哈哈这个 “心头肉”,他只放心交给宗馥莉。
现在,双方的争议还卡在 “信托本金算不算信托资产”“资金该怎么凑” 这些细节上。香港法院的裁定只是暂时按住了账户,真正的 “裁判” 得看杭州中院怎么判。
这场纷争,与其说是 “争钱”,不如说是一场关于 “遗嘱与信托” 的生动普法 —— 原来大佬们的财产安排,也藏着这么多法律门道。
后续进展,我们接着看。
我是包小可,在复杂的世事里看懂门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愿我们
都能在别人的故事里,多懂一点生活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