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欧明显在敷衍特朗普

2025 年 8 月 4 日,日本国会议事堂内,气氛剑拔弩张,无形的压力充斥在每一寸空气中。
议员们如连珠炮般向首相石破茂抛出一个个尖锐的问题,而所有问题的核心都聚焦在那份沉甸甸的《美日贸易协议》上:那些对日本利益有损的条款,日本究竟该如何执行?
面对议员们的团团围攻,石破茂说出了一句令外界大为震惊的话:“要执行这一协议的条款,或许比达成协议本身还要艰难得多。”
这话的言外之意再明显不过,这份协议要真正落实,困难重重,近乎难以实现。
其实,陷入这般困境的,又何止《美日贸易协议》。《美欧贸易协议》以及《美韩贸易协议》同样命运堪忧。这些特朗普费尽九二虎之力才签订下来的协议,如今看来,极有可能沦为毫无实际效力的一纸空文。
日韩欧明显在敷衍特朗普

一、看似 “大赢特赢” 的贸易协议

这三份被特朗普视为让美国 “大赢特赢” 的贸易协议,内容如出一辙,核心要点主要有四条:接受美国设定的关税、对美国进行大规模投资、大量购买美国能源以及对美国开放自身市场
在关方面,美国给欧盟、日本、韩国统一划定了 15% 的关税标准,不过钢铁、铝和这几类特殊商品的关税则另行计算,一律高达 50%。
投资美国这一项上,欧盟承诺投入 6000 亿美元,日本承诺 5500 亿美,韩国承诺 3500 亿美元,并且这些资金都将砸向美国制造业。而投资所产生的利润,美国更是要分走九成之多。
购买美国能源的金额也相当惊人,欧盟需投入 7500 亿美元,韩国需投入 1000 亿美元,日本虽未明确具体金额,但以其经济规模和能源需求来看,要掏的钱肯定不会比韩国少。
至于对美开放市场,重点集中在农产品汽车这两大关键行业。
简而言之,特朗普的如意算盘打得叮当响:以关税作为强有力的施压手段,逼迫欧盟以及日韩等国购买美国的能源、农产品和汽,同时促使他们向美国制造业注入巨额资金。
倘若这些协议都能顺利落实,美国无疑将成为最大的赢家。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协议达成还没多久,各种变数便已纷纷涌现。
最直观的分歧,就出现在投资美国的资金来源问题上。
特朗普宣称,这些资金将由欧日韩官方出资,进而成立一个由美国管理的投资基金。
但据《政客》杂志 7 月 28 日下午的报道,两名欧盟官员明确表示:“这些资金将全部来自私营部门的投资,布鲁塞尔(欧盟总部所在地)对此并无管辖权。”
这就意味着,欧盟官方一分钱都不会出,投资与否完全由私营企业自行决定。
石破茂也表态称:“这一计划将由私营部门自主决定,日本政府无权强制企业签署相关合同。”
私营企业的投资向来充满不确定性,今天或许还信誓旦旦地承诺投资十亿美元,可明天就可能因为市场行情的风云变幻而突然变卦,撤回投资。如此一来,数千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又该如何顺利落实呢?
此前 “星际之门” 计划的险些烂尾,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前车之鉴。
2025 年 1 月 22 日,特朗普上任后的第二天,甲骨文软银与 Open AI 联合启动了 “星际之门” 计划。该计划雄心勃勃,打算在未来四年投资 5000 亿美元,在美国兴建多个大型数据中心,以满足人工智能行业飞速发展的需求。
在这个计划中,软银负责出资,甲骨文提供技术支持,Open AI 则承担运营工作。对于美国制造业而言,这笔高达数千亿美元的投资无疑是一场及时,重大利好不言而喻。
特朗普对 “星际之门” 计划极为重视,甚至在白宫亲自宣布计划启动,足见其对此事的关注程度。
然而,7 月 21 日,《华尔街日报》却报道称,“星际之门” 计划已濒临夭折。原因是甲骨文、软银和 Open AI 之间矛盾重重,存在诸多难以调和的分歧。
如此一来,这 5000 亿美元的投资大概率是要泡汤了。
再比如日本对美国开放农产品市场这件事,乍一听,似乎日本农业将遭受重创,陷入困境。
但日本农林产大臣小泉进次郎却明确表示:“进口大米的总量并不会增加。”
这话背后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日本每年进口大米的配额固定为 77 万吨,其中美国大米占 45 万吨。即便有所增加,最多也就是从 45 万吨提升到 55 万吨或者 60 万吨,但绝对不会超过 77 万吨这个上限
而这些增加的大米配额,原本是属于东南亚国家的。日本不过是把从东南亚国家进口大米的配额,转而给了美国,根本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市场。所以,日本本土大米的销路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有一个细节,非常能反映欧日韩对待这些协议的真实心态。
日本与美国达成的贸易协议竟然没有书面文本,仅仅是口头承诺而已。
但凡有过谈判经验的人都清楚,若真心实意想要落实协议,怎么可能连个书面文本都没有呢?
不仅美日协议如此,日本谈判代表赤泽亮正透露,美韩协议和美欧协议同样都没有书面文本。
显然,各方都只是想敷衍了事,并没有真正落实协议的诚意。

二、各方消极应对的背后

各方之所以不愿意落实这些协议,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内部的强烈反对。
美欧贸易协议达成后,法国总理贝鲁直言不讳地称,协议达成的那一天简直就是个 “黑暗的日子”。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是毫不客气地说,特朗普把冯德莱恩当成早餐 “吃” 了(美欧协议是冯德莱恩和特朗普谈的)。
他们为何如此愤怒?根源就在于这份协议完全是 “慷他人之慨”。
农产品是法国和匈牙利的核心出口产业,尤其是法国,作为欧洲第一农业生产大国,其小麦、蔬菜水果等产量均在世界名列前茅。
而美欧贸易协议的本质,是为了保全欧洲的汽车产业,不惜牺牲欧洲农业的利益。
说来也巧,冯德莱恩是德国人,而汽车正是德国的优势产业。所以在法国看来,“美欧协议” 简直就是德国在出卖法国的利益。
俄乌战争后的欧盟,本就如风雨中的孤舟,摇摇欲坠,内部矛盾不断,隐隐有分崩离析的态势。倘若法国因为这份协议遭受重大损失,那么欧盟内部的裂痕必然会进一步加深,甚至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日本国内的反对声浪同样高涨,其中农协的不满情绪最为突出。
一旦美国农产品大量涌入日本市场,农协的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害。而农协可是执政党自民党的核心票仓,其上下游体系涉及到上千万人的生计。
对于自民党而言,得罪谁都不敢轻易去触碰农协的利益。
早在 2015 年日本加入 TPP 谈判时,美国就曾向安倍政府施加巨大压力,要求日本开放农产品市场。
但安倍始终没有做出太多让步。要知道,安倍可是强势首相,连他都不敢在农产品问题上轻易妥协。而石破茂作为弱势首相,就更没有底气去得罪农协了。
各方不愿落实协议的根本原因,其实是财政困难。
近年来,全球经济大环境不佳,尤其是疫情与俄乌战争爆发之后,各国经济都遭受重创,财政状况捉襟见肘,赤字持续攀升,而且短期内看不到好转的迹象,只能苦苦支撑。
以日本为例,其国债规模占 GDP 的比例已经突破 260%。即便利率较低,每年支付国债利息的压力依然巨大。
按照日本政府的预估,2025 年的国债利息支出,将占到总预算的 25%。这一比重甚至超过了美国。自身财政都如此艰难,日本政府又哪里去找 5500 亿美元去投资美国呢?
欧盟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作为欧盟经济火车头的德国,2024 年 GDP 负增长 0.2%,这已经是连续第二年出现负增长了。另外两个核心国家法国和意大利,GDP 增长率常年在 1% 左右徘徊,经济增长乏力。
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危机,进一步刺激了极右翼势力的崛起。
为了援助乌克兰,欧盟省吃俭用了三年时间,给乌克兰的资金加起来也不到 6000 亿美元。
如今却还要拿出 6000 亿美元给美国,这对于欧盟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别说勒紧裤带了,就算把自己勒死,也凑不出这么多钱。
更关键的是,即便欧日韩有心推动协议落地,以美国企业目前的生产能力,恐怕也难以满足巨大的需求。
就拿能源订单来说,仅欧日韩给美国的能源订单,明面上就不低于 9500 亿美元,还没算上其他国家的订单。美国的油气企业真的有这么大的产能来满足这些订单吗?
美国主流媒体之一的 CNBC,就发表过一篇文章《分析人士说,特朗普的欧盟贸易协议是基于大规模的能源采购,这不太可能实现》。
文章指出,如果欧盟要达成三年向美国采购 7500 亿能源产品的目标,那么每年至少要采购 2500 亿美元。
但看看 2024 年,美国对欧盟的能源总出口额度才 800 亿美元。要在短时间内将出口额提升到 2500 亿美元,意味着产能要增加三倍以上,这谈何容易?一时半会儿根本无法实现。
那么,美国企业能不能增加产能呢?
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变数实在太多。新建工厂需要时间,培训工人也需要时间,还有各种审批流程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事情,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一番折腾下来,等产能真正形成,至少也得一两年之后了。可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万一到时候客户需求发生变化,不要这些产品了,又有多少企业敢冒这个巨大的风险去盲目扩大产能呢?
美国企业竞争力的衰退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以美国汽车企业为例。
特朗普一直认为,欧日韩的汽车品牌在美国市场占据了不少份额,而美国汽车品牌在欧日韩市场却未能取得同等的成绩,这肯定是因为对方设置了贸易或非贸易壁垒。
他觉得只要把这些壁垒拆除,美国汽车就能畅通无阻地进入欧日韩市场。
但事实上,这种想法大错特错。美国汽车品牌在欧日韩市场的失利,虽然存在一定的非贸易壁垒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自身竞争力不足。
欧洲人口密度高,街道普遍比较狭窄,大型汽车在欧洲并不受欢迎,消费者更青睐小型车。而且欧洲油价偏高,消费者对车辆的省油性能要求极高。
而美国地广人稀,街道宽阔,民众更倾向于选择空间宽敞的大型车。作为能源生产大国,美国的油价相对较低,汽车耗油量高一些对美国人来说影响不大。
欧美消费者的需求差异如此明显,按道理,美国车企应该针对不同市场投放不同的产品。但他们却只是简单地将在美国生产的车型,原封不动地运往欧洲销售,没有根据欧洲市场的特点做出任何针对性改进,自然难以得到欧洲消费者的认可,不受市场欢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今年 2 月,BBC 就发表过一篇文章:《欧洲人为什么不买更多的美国汽车?》
文章明确指出,美国的汽车制造商缺乏本土化能力,不愿意针对欧洲市场的实际情况做出改进,而是机械地照搬美国市场的经验,这是他们在欧洲市场失败的重要原因。
类似的错误,早在 90 年代,美国车企就在日本市场犯过,最终导致美国汽车不得不退出日本市场。如果不提升自身竞争力,只是简单地把失败归咎于非贸易壁垒,那无疑是自欺欺人。
阻碍协议落实的因素还有一个,那就是特朗普的反复无常。
原本,日本和美国谈好的关税税率是 15%,这个税率虽然不低,但还在日本的承受范围之内。
结果,8 月 6 日,特朗普突然单方面变卦,宣称 15%,不是只征收 15%,而是在现有关税数字的基础上,再加 15%。
这样一来,日本大部分输美商品,就要面临不低于 25% 的关税税率。这可把日本给难住了,完全不知所措。
日本首席贸易谈判代表赤泽亮正强烈要求美方 “纠正错误做法”,但特朗普哪会那么容易妥协。毫无疑问,类似这样的变卦后续肯定还会不断出现。
特朗普变卦越多,这些协议最终告吹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当然,即便这些协议最终不能全部落实,特朗普的一系列折腾也并非完全没有收获。
在特朗普二次上台前,美国每月的关税收入不过 50 – 60 亿美元。但到了今年 6 月,经过特朗普大幅加税之后,美国的关税收入达到了创纪录的 272 亿美元。
财政部长贝森特预计,2025 年美国的关税收入有望达到 3000 亿美元,将成为美国第三大财政收入来源(前两大财政收入来源是个税和工资税)。
如果一切顺利,未来十年,关税将为美国财政带来两万亿美元的收入。在当前美国债台高筑,同时又要通过《大而美法案》进行大规模减税的背景下,这笔关税收入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美国媒体普遍预测,即便 2029 年上台的是一位民主党总统,也不太可能轻易降低关税。

三、美国盟友体系的裂痕

美国之所以能够把一众盟友紧紧拢在身边,靠的不仅仅是强大的航母舰队和美元的霸权地位,更关键的是美国一直敞开的市场大门。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国愿意将自家市场分出一部分给盟友。盟友们能够借此承接产业分工,通过出口商品赚取利润。日本的汽车、欧洲的机械等产品,都能顺利进入美国市场。
有了这样实实在在的好处,大家自然愿意接受美国的领导,美国的盟友体系也因此稳固了几十年。
但特朗普上台后,大幅提高关税,把这扇市场大门几乎关闭。盟友们想要再把产品卖到美国,成本一下子大幅增加,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更糟糕的是,这道关税闸门一旦关上,恐怕很难再重新打开。正如前面所说,在巨大的财政压力以及复杂的社会情绪影响下,即便四年后换一位民主党总统上台,关税要降下来也绝非易事。
美国的盟友体系,其根基从来都不是所谓的共同价值观,而是一个 “利” 字,是基于产业分工下美国对盟友的让利。但如今,美国自身经济也面临困境,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这种靠让利来维系盟友效忠的模式,自然难以为继。
俗话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如今,美国的盟友体系已经出现了一道深深的裂痕。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经 “忠心耿耿” 的盟友们也开始在心里盘算:既然跟着美国再也得不到实惠,那凭什么还要像以前那样死心塌地呢?

每天努力一点点

相关文章

评论
暂无评论
日韩欧明显在敷衍特朗普-海报

分享本文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