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岁了,没有借口可以找了

三十多岁了,没有借口可以找了

来到这个世界整整三十年了。孔子说 “三十而立”,这话虽有时代局限性,却莫名框住了我。我琢磨着,过了三十,不管混得咋样,都别再找外界原因了 —— 什么家庭条件不好、运气差,全是借口。不行就是不行,行就是行,没那么多弯弯绕。
这段时间,我成了 “无业游民”—— 没工作,却在到处转悠的人。
晃荡久了,发现从环境里能挖掘的新花样越来越少。有些没探索过的地方,也因为兜里没钱,只能作罢。同时,心里多了种 “触景生情” 的感觉,看到某个风景、某个场景,就会想起第一次接触时的情绪。
坐绿皮火车时,总会想起二十年前春运坐绿皮车的情景。那段记忆,我其实一直不愿碰,甚至有点不敢回忆。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里,只有读《活着》时的感受和它有点像 —— 不想忍受,却又不得不继续。
现在我也时不时出门坐火车,大多时候是高铁,偶尔才坐绿皮车。坐绿皮车时,对比以前,车和车上的人没太大变化。要说变化,就是现在的人更爱玩手机了。以前没手机可玩,大家就使劲相互侃大山、吹牛逼,打发十几个小时以上的时间。
而我的变化,是越来越受不了不卫生的环境和嘈杂的声音。这些在以前的我看来挺新奇的事,现在只觉得是噪音,糟心透了。
所以我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花钱,其实就是买时间和空间。高铁比火车快,这是钱换的时间;商务座比二等座宽敞,这是钱换的空间。同时,钱还能带来个人的松弛感,这事儿特现实。
这个结论,我花了好多年才慢慢确信。用这种利益价值的思路去看生活里的大部分事,都顺了,不内耗了,也没那么多疑问了。
三十岁,我最满意的 “作品” 是自己的身体 —— 从 “瘦小”“身体不好” 这些标签里彻底走了出来,整个过程花了 15 年。在这期间我发现,大部分人比我还懒。我觉得自己够懒了,可还是有好多人比我更懒,就这么简单。
其次,大部分人没那么想进步。要么没目标,要么把目标当口号喊。我进步算慢的,上学时 “举一反三” 就别提了,就连 “吃一堑长一智” 都差得远。能 “吃十堑长一智” 就挺牛了,可最近我发现,我得 “吃一百堑才能长一智”。
最后拿身体举例,只要还活着,身体的适应能力超乎想象。某个肌肉用不上力,其他肌肉就会帮忙,这在健身圈叫 “代偿”。不光肌肉会代偿,大脑神经也会响应。所以,搞不成就是不想搞,没什么适合不适合的说法。“适合与否” 的判断,是挡住弱者的金科玉律,却是强者的垫脚石。
三十岁,意识到但还得继续努力的是 “课题分离”。我们根本帮不了任何人,也没法为谁分担痛苦。想做就去做,不想做就别瞎背负不必要的责任。别把自己想得太伟大,谁的世界里,离了别人都照样转。
持续更新,持续进化。这是我感觉自己还充满希望的唯一凭仗,除此之外,我一无所有。

每天努力一点点

相关文章

评论
暂无评论
三十多岁了,没有借口可以找了-海报

分享本文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