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包小可。
刚才整理
手机备忘录,翻到 202
3 年的一条旧日记。看着
屏幕上的字,那些失眠的夜晚、纠结的瞬间,突然又清晰起来。
那阵子,我因为一个急事儿,急需一笔钱周转。数额不小,几十万的缺口,搁谁身上都得愁。
我不是个爱借钱
的人,长这么大,就
大学时和刚毕业那两年,跟同学借过几千块应急,
都是没过多久就还了。但这次不一样,数额太大,只能硬着头皮找信得过的朋友开口。
我第一个想到
的是老周,认识十几年的兄弟,平时称兄道弟,总说 “有事尽管找我”。
拨通
电话时,我挺忐忑的。没说具体要借多少,就说 “最近遇到点难处,你看能帮多少?多少都行,不强求,看
你的情况”。
没想到老周特爽快:“没
问题,我给你凑
10 万!”
当时我心里暖得不行,觉得这兄弟没白交,关键时刻是真靠谱。我主动说按
银行利率算利息,他摆手说 “见外了”。我怕到时候麻烦他,提前写了借条发过去,说 “我先去问问金融
公司,实在不行再找你”,他也答应了。
一周后,金融公司那边果然黄了。我心想还好有老周这个备案,赶紧联系他。
电话接通,他却支支吾吾:“那个…… 我只能给你
9 万,而且是
现金。”
我愣了一下,下意识问:“之前不是说 10 万吗?能不能再凑凑?我这边
计划都是按 10 万备的,差一万有点麻烦。”
他说这 9 万还是另一个朋友刚还的现金,手里就这么多了。
话都说到这份上,我
还能说啥?人家肯借已经不错了,总不能强求。我只好说 “行,那就 9 万”。
他说国庆后跨城给我送过来,我嫌麻烦,让他存银行
转账就行,他说 “周末去存”。
接下来的几天,老周突然失联了。
微信不回,电话不接,我心里七上八下的,但又安慰自己 “他可能太忙了”。
第五天,他终于回了微信,发来一段长文字:“最近事多,跟家里人商量了下,这钱不是小数目,你得过来签个借款协议。说实话,我一般不借钱给朋友,之前借过的,后来都没来往了。”
看到最后一句,我心里咯噔一下。
紧接着,他发来一份借款协议。我点开一看,瞬间没了脾气 ——
之前说好借一年,不用利息,协议里却写着 “按月支付利息”;
之前说一年后还清,协议里变成 “每四个月还 3 万,分三次还清”。
我当时正站在
地铁口,手里攥着手机,愣了足足一个半
小时。本来已经买好了去他
城市的
高铁票,那一刻突然觉得,没必要了。
纠结了十分钟,我给老周回了条微信:“谢了,这钱我不借了。”
说不难过是假的。那天从地铁口走回家,一路都觉得胸口发闷,资金缺口没填上,心里的坎儿也没过去。
但冷静下来想想,老周也没做错
什么。
成年人的世界,借钱从来不是义务,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他有家庭要顾,有
自己的顾虑,我没资格要求他必须按我说的来。
那股子因为 “出尔反尔” 升起的怒气,没多久就散了。毕竟,我是来求人的,不是来讨债的。
再后来,我自己想办法填上了资金缺口。过程挺难的,但熬过去之后发现:原来自己没那么脆弱,很多坎儿,咬咬牙真的能过去。
过了半年,我试着给老周
发了条微信,问问他近况。
消息发出去,石沉大海。
我没再发第二条。
就像我那位同事说的:“这世上没人真的忙到没空回消息,不过是你没那么重要而已。” 对我来说,发两次消息不回,就没必要再自讨没趣了。
事儿过去两年了,现在再看那段日记,只剩释然。
人生就是这样,总有猝不及防的难,也总有始料未及的转身。有些人陪你走了一段路,已经是缘分;要是中途分道扬镳,也别纠结 “
为什么”。
毕竟,他的人生剧本里,你只是客串;你的故事里,也总
会有新的角色登场。
我们能做的,是过好自己的日子,珍惜那些愿意留下来的人。至于那些要走的,体面道别就好。
我是包小可,在文字里慢慢明白:真正的成熟,是接受关系的变动,也相信自己能扛过所有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