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好朋友,平时很少给父母打
电话,逢年过节也总找借口不想回家,就算回去了,待不了三天就急着回
北京。
我问她为啥。
她说:“跟家里没话聊啊。我在北京混得又不好,回去亲戚邻居三句话不离‘
工资多少’‘找对象没’,家里人还天天催婚,烦都烦死了。”
其实她哪有说得那么惨:北邮的高材生,在国企捧着铁饭碗,有北京户口,一年
税前三十多万 —— 不算顶尖,但绝对不差。
只是国企的日子太磨人了:磨没了她对
研发的热情,磨得专业技能越来越生,连跳槽的勇气都快磨没了。
心里只剩一堆拧巴:后悔当初没选大厂,执念着 “想去却去不了” 的生活,又对现状无能为力。
她嘴里的 “混得不好”,说到底是对自己、对生活的不满意。
我问她:“到底啥叫‘混得好’?为啥非得‘衣锦还乡’才行?”
她觉得:
互联网公司月薪两三万才算好,自己这样的不算;
创业当
老板才算好 —— 可真要鼓励她试试,她又扯一堆不着边际的想法,真让她动手,立马找借口打退堂鼓。次数多了,我都摸透她这套 “焦虑循环” 了。
没挣着大钱,在外头受了委屈、遇了难处,知道家里帮不上忙,索性就不打电话了 —— 反正说了也白说,还让他们瞎担心。
逢年过节回家更头大:亲戚邻居、同学发小凑到一起,三句话离不开 “
工作咋样”“挣多少”。就算没人明着比,自己也忍不住在心里排兵布阵:跟这个比职位,跟那个比工资,听人家混得好就偷偷自卑,听人家不如自己,又暗爽一下。
小时候被大人比
成绩,长大了还逃不过被比 “混得好不好”,这循环啥时候是个头啊。
以前我也不常给家里打电话,比我弟强点 —— 他只有缺钱的时候才想起爸妈,我好歹隔段
时间会报个平安,不过大多是 “报喜不报忧”。
真正开始频繁打电话,是工作之后。那时候才发现,家是唯一能让我卸下心防的地方,累了烦了,跟爸妈说说话,孤独感就少了一半,压力也能缓一缓。
打得多了,话题也越来越碎:早上吃了啥,中午
食堂的菜好不好,楼下阿姨又跟谁吵架了…… 连工作上的糟心事、感情里的小纠结,也敢跟他们念叨了。慢慢才发现,爸妈其实啥都懂,就算给不了具体
建议,那句 “累了就回家歇两天” 也足够暖心。
有段时间我一天给家里打两回电话,邻居见了我妈就打趣:“你家闺女电话真勤!” 我妈总笑得合不拢嘴,跟人念叨:“刚跟我说吃完午饭了”“这会正往家走呢”。

我能想象出她说话时的样子 —— 那骄傲劲儿,根本不是因为我多有出息,而是
她知道我需要她,愿意把日子里的碎碎念都跟她分享。
其实啊,“衣锦还乡” 这四个字,早就被我们解读错了。
它不是让你非得赚大钱、当大官,才能风风光光回家;更不是让你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为了 “让父母脸上有光” 硬撑着。
说白了,衣锦还乡,其实是给自己套了个枷锁。
你以为父母盼着你 “飞黄腾达”?其实他们更怕你 “报喜不报忧”。
你担心 “混得不好没脸见人”?可在爸妈眼里,你能平平安安、愿意跟他们说说话,比啥都强。
还乡,本来就是为了回到那个最熟悉、最
安全的地方喘口气。要是为了 “混得好” 才肯回家,错过了父母在门口盼你归来的那些日子,就算以后真 “衣锦” 了,又有啥意义呢?
比起 “没脸回家”,“想回家时没人等”
才是真的遗憾。
我是包小可,想和你一起慢慢明白:日子是过给
自己的,家人的牵挂,从来都和 “你混得好不好” 没关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别忘了常回头看看,家里的灯还为你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