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在《悲惨世界》里说:“满足物质只是生存,精神满足才是生活。”
可琢磨着琢磨着,就容易陷入纠结:选了 A 的生活,总惦记 “如果当初选 B 会怎样”;选了 B,又遗憾 “要是走 A 路会不会更顺”;哪怕选了 C,也会翻来覆去想 “早知道选 A 或 B 就好了”。
我们好像总在 “此刻” 否定 “当下”,不管怎么选,都在为没走的路遗憾。
有人说:“人只能从一岁活到一百岁,如果能倒着活,谁都能活成智者。” 这话挺在理。生命的妙处就在于未知 —— 等走到终点回头看,会发现其实没那么多遗憾,但那会儿早就没机会弥补了。
就算真能重来一次,带着前世的执念,大概率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这循环,谁也逃不掉。
父辈总说 “要传宗接代”,在他们眼里,这比个人意志重要得多,至于 “精神共鸣”,那都是矫情。他们信奉忠诚、勤奋、自力更生,我们渴望自由、随性、内心丰盈 —— 两代人的代沟,其实是对 “生活” 的理解不同。
有个很现实的问题: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
有时候觉得,多看看宏大的宇宙,再观察观察自然界的微观世界,就会发现自己的那些内耗,实在太渺小了。
想起电影里的哪吒:第一部里喊 “我命由我不由天”,第二部就成了 “我活不活无所谓,我只要你死”。连哪吒都认了命,我们这些普通人,大概也要蹉跎大半辈子才懂:有时候,“命” 还真由不得自己,得服 “天”。
但就算情绪崩到边缘,也得给自己鼓鼓劲:人生的美好,或许就藏在 “此刻”。
回望过去,总有些 “巧合” 像命运的推手: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句无心的话,都可能带你走向新的路口。我愿意相信,这未知的人生里,真的有双无形的手在悄悄安排。
我还是怕未知,但不想在未知里耗着自己。既然人生没有标准答案,那我就努力成为自己的答案。
我是包小可,在磕磕绊绊里慢慢明白:活着不是为了选对路,而是选了之后,把路走成自己的样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你一起在不完美里,遇见更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