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定要多出门,因为真的能改命

大家好呀,我是包小可~
小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是被 “圈养” 的,家到学校那点轨迹,就是我的整个世界。
直到上了大学,才第一次踏足大城市
跟那些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同学比,我浑身上下都透着 “不合群”。
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进电影院,第一次逛大商场,每一个瞬间都让我觉得自己像误闯了别人的地盘,自卑和拘谨像层厚壳,把我牢牢困住
我最怕别人问我从哪儿来,因为说出口的那一刻,总带着种 “不够好” 的羞涩和自惭。
这种窘迫让我没法一直躲在宿舍,于是我做了件还算大胆的事 ——
从学校门口的站出发,随便跳上一辆公交车,把自己丢进这个看着陌生的城市。
不设目的地,也不想终点站,就在随便哪一站下车,漫无目的地晃悠。
其实,那些游荡的日子,没给我带来啥立竿见影的改变,但就是这种随性出门的方式,悄悄撬开了我紧闭的心门。
我渐渐不那么自卑、拘谨了,甚至乐意跟同学聊聊天,敢参加社团活动了。
后来,我居然鼓起勇气站上学校舞台演讲,还被老师推荐去当地电台做实习主持。
现在常想,如果当时没执着于 “出门”,或许我至今还是那个敏感又自卑的少年
可能会一直困在原地,而不是一次次踏出舒适圈,一次次重新认识自己。
有人问,为啥这么执着于 “出门”?
明明世界这么吵,为啥不乖乖宅家里,图个悠闲自在?
可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曾被不安全感和自卑困住,大概就能懂,“出门” 对一个人磁场的重塑力有多强
人一定要多出门,因为真的能改命
🪐重塑你的磁场🪐
朗达・拜恩在《力量》里说过:“每个人的磁场会吸引与之相同频率的人和事。”
或许你平时觉得无力、遇到瓶颈,不全是因为 “做得不够好”,而是你的磁场在静止的空间里变僵了。
宅家里固然舒服,却让你的能量变得慢吞吞的,抓不住新的可能。
可当你走进流动的世界,就会发现身边的每一幕,都在悄悄激活你的磁场频率。
书店里的知识气息、公园里老人慢悠悠打太极的样子、街头巷尾的烟火气,这些看着平常的片段,会不知不觉给你新的能量,让你重新对生活好奇起来。
人一定要多出门,因为真的能改命
🍀观察即疗愈🍀
心理学家艾克哈特・托尔在《当下的力量》里提到:“真正的觉知来自对当下的观察。”
我们难免被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焦虑缠着,总活在自己想出来的小世界里。
在那些当旁观者的瞬间,我学着跳脱自己,用更开放的心态看待和接纳生活。
你会发现,有时候别人的生活片段,恰恰能让你看到自己没失去的温暖和可能。
后来我特喜欢在陌生场合 “旁观”。
比如有一次,咖啡馆里一个独自码字的年轻人,我刚好能看见他电脑上的提纲。
看那样子像个创业者,写满了对未来产品的想法。
同一家咖啡馆的角落,一对老夫妻没说话,手却一直牵着。
这些细小的生活片段,比社交媒体上那些复杂的故事,来得更细腻、真实,甚至有点治愈。
人一定要多出门,因为真的能改命
🎐心随境转🎐
“出门” 久了,我学会去某些特别的地方汲取能量。
有些场景,真的会悄悄滋养你的状态
比如书店,安静里的人们都很专注,空气里像有专注和静心的信号在传递;
比如公园,哪怕就看着孩子跑一圈,或者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都能让人不知不觉平静下来。
就连菜市场,也会因为那股烟火气,让你对生活更宽容。
“靠近篝火的人,总会沾上温暖。”
那些你愿意多待一会儿、能吸收能量的地方,就是你的 “篝火”。
人是情绪的容器,能量总在传递和感染
在一个高能量的地方,哪怕只待十几分钟,你也会发现自己笑容多了点,步轻快了些。
从心随境转,到境也随心转,这是我慢慢学会的事。
那些看似随便游荡的 “出门”,其实是认识自己的另一种方式。
人一定要多出门,因为真的能改命
我总觉得,人就像植物,总得见见阳光、吹吹风,才能长得舒展。
当你愿意多走进人群、自然和城市的缝隙里,那些偶然看到的生活片段、无意中听到的对话,就会悄悄滋养你,让你成为更自由、更大胆、更完整的自己。
或许,“出门” 本身从不需要复杂的理由,因为它的意义,都是后来才慢慢显出来的。
感谢文字让我们相遇💕
我是包小可,当脚步慢下来就会发现,主导权不在银行卡位数里,而在每一个能自由呼吸的当下。
欢迎点赞、关注、收藏、在看,也别忘了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呀~

每天努力一点点

相关文章

评论
暂无评论
人一定要多出门,因为真的能改命-海报

分享本文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