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表现不佳,并非因为缺乏意愿,而是内部因素阻碍了其发展,这些车企常受到内部体制、固有利益格局和固有思维惯性的限制,导致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员工观念未转变、技术更新滞后以及内部机制不适应等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传统车企要想在新能源领域取得突破,必须克服这些内部障碍。

传统车企新能源转型困境,内部阻力成绊脚石

近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的蓬勃发展,国产新能源汽车与传统合资品牌的差距逐渐拉大,造车新势力相较于传统车企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这引发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传统车企为何在新能源领域表现不佳? 探究其本质,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传统车企仍在观望,等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前景明朗,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当我们与一些厂商的小伙伴深入交流后,发现了一些背后的“隐情”。 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滞后,并非主要由于技术障碍,而是由于内部的人情世故和巨大的阻力,一个以生产燃油车为主的传统汽车厂商,拥有发动机和变速箱等部门,当高层决定转型生产增程式和纯电车型时,由于这些新车型不需要变速箱,变速箱部门将面临撤销的风险,这涉及到数百甚至上千名员工的生计,以及部门领导的职位,这一决策会遇到巨大的内部阻力。 很多传统车企的供应商大多是自家企业,为燃油车提供零部件,当车企转型新能源汽车时,这些供应商可能不再被需要,面临被剔除出供应商体系的风险,这些供应商为了自身的利益,可能会对新技术的推广产生阻力。 我们看到,尽管很多传统车企抨击造车新势力没有技术实力,但当造车新势力的车型大受欢迎、销量和单价水平较高时,传统车企却无法推出类似的产品,这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上述的内部人员拖后腿,虽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但绝对是核心原因之一,而造车新势力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没有历史包袱,能够更灵活地决策和创新。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某传统汽车厂商在尝试推出新能源汽车时,可能会受到来自内部各种势力的阻力,包括技术部门、供应商、甚至高层领导的犹豫和不坚决,而与此同时,造车新势力没有这些包袱,可以更加果断地决策和创新,从而推出更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表现不佳,并不仅仅是因为技术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内部的人情世故和巨大的阻力,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传统车企需要摆脱历史包袱,更加果断地决策和创新,以适应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发展潮流。

传统车企新能源转型困境,内部阻力成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