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半夜,我盯着天花板突然想通了:那些总让我纠结到失眠的事,算了,不想了。
最近心里装了太多感触,不吐不快,索性顺着
记录的习惯,把这些零碎的想法敲成文字。
早上刷到一个
博主说:“真不想再过‘临时生活’了,想踏踏实实活
在此时此刻。”
这话戳中了我。我们好像总在 “等”:
高中时等上
大学就
轻松了,大学时等
工作稳定就好了,工作了又等放假才敢喘口气。一辈子都在盼着 “以后”,却没想过怎么把 “现在” 过得舒服点。
人对幸福的感受也怪:最幸福的时刻,往往是在 “期待” 里。
就像跟朋友
计划旅行,最开心的不是在路上,而是趴在桌子上查攻略、收拾行李的那几天;过年最暖的,不是吃年夜饭,而是挤在
火车站里,想着马上能见到家人的那一刻。
所以当我不再琢磨 “以后可能会啥样”,只想着 “今天该咋过” 时,心里突然松快了。
结果第二天还是去了常去的早餐摊,但这次,我多要了个
鸡蛋。
因为我不爱吃蛋黄,觉得买了只吃蛋白太浪费,而且一个包子已经够饱了,没必要多花这钱 —— 总觉得 “得让每样东西都发挥最大价值”。
但那天突然觉得:就算吃一半扔了,就算纯粹是多花这两块钱,也没啥可惜的。
就因为 “想买” 这个念头,我已经和昨天的自己不一样了。
最近思绪乱,还因为朋友推荐的一部纪录片 ——《蒙古草原
天气晴》。光听
名字以为是部安安静静的片子,讲
日本摄影师关野偶然遇到草原上的小
女孩普洁的故事。
镜头很朴素,就是记录牧民的日常,可情节和结局看得人心里发堵。
看完半天缓不过神,再次狠狠体会到:活在当下有多重要。
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啥时候来,能抓住的只有现在。
而且越长大越发现,好多时候都搞不清 “当下的
时间到底属不属于自己”。
但看
电影、看纪录片时不一样 —— 跟着剧情走,全神贯注代入角色,那两个
小时里,你能清晰地感觉到 “我在经历,我在感受”,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像和故事里
的人产生了羁绊。
也只有这时候,才敢确定:我是真的 “活着”。
于是我做了个决定:那些让我内耗的事,不想了;工作里的糟心事,下班就扔;原生家庭的矛盾、社会的压力,暂时先打包放一边。
我想试试 “做自己”。
“做自己” 这词这几年听得太多,喊得震天响。
但赫尔曼・黑塞在《德米安》里写过一句实在话:“
没有一个人能成为完全的自己,但每个人都力争成为自己,都尽其所能,成为昏庸的人,或明智的人。 ”
/ 人们彼此理解,但每个人,都只能解释自身 /
说实话,我自己都搞不清 “我到底是个啥样的人”—— 有太多面、太多想法,连自己都没见过。
人生本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哪
有什么 “成功” 或 “失败” 的
标准?
只要你认真来过、见过、感受过,就够了。
今天去买早餐,看见摊上新上了几种
面包,从没吃过,不知道味道咋样。
就在付完钱转身的那一刻,突然明白了自己想成
为什么样的人:
想做愿意碰新东西的人,敢承认 “我不懂” 的人;看得见自己的老套和狭隘,永远对世界有点好奇心的人。
希望读到这儿的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 “面包和鸡蛋”。
祝你今晚睡得香,明天吃得好。晚安~
我是包小可,在细碎的日子里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愿我们
都能在 “此刻” 里,活得热气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