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网都被那个高考 288 分的女孩刷了屏,就是那段 “全家零内耗,硬是把低分过成过年” 的视频。视频里一家人笑哈哈庆祝的样子,不仅成了互联网爆款,还被贴上了 “快乐教育” 的标签,尤其在家长群里被来回转发,简直成了新晋 “教育范本”。
不少官媒都下场为这事儿点赞,明显是想借这个案例,给 “唯分数论” 逼出来的焦虑社会降降温。毕竟这些年,家长们为了孩子分数愁白了头,能有个 “反内卷” 的例子,确实容易让人眼前一亮。
可互联网的定律就是 “无反转不热闹”。没多久,嗅觉比猎犬还灵的网友就扒出来:这孩子的妈妈本就是个网红,这段高考查分视频,说不定是一家人联手炒作流量的套路。而且去翻她的账号,但凡更新女儿相关的内容,浏览量和点赞量都高得离谱,这就更让人犯嘀咕了。
但我更想掰扯的是:咱们真正在意的,到底是教育被流量异化、真实和表演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还是自己心里那点因分数而起的焦虑没处发泄?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里写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这东西,本就该无处不在,可现在好像越来越被分数捆死了。
最开始,288 分女孩的查分视频火起来时,好多人都为这家人点赞 —— 觉得他们跳出了 “唯分数论”,那种对孩子的接纳比分数金贵多了。网友们还说,终于看懂了教育的本质。
说实话,能坚持完十二年寒窗,本身就不算差,确实有资格庆祝一番。不是所有人都能考高分,能有个好心态,其实挺可贵的。
但摸着良心说,更多人看到 288 分被包装成 “大喜事”,心里其实是膈应的 —— 尤其这事儿还被全网刷屏,怎么看都觉得不对劲。
所以当有人质疑这家人是借低分博眼球、为后续直播带货铺路时,全网都一副 “果然如此” 的表情,觉得这事儿总算闭环了 —— 合着又是流量套路呗。
图源:微博 @观察者网
这算是给这段时间的舆论定了个性,但网友们还是不太信,觉得他们肯定是想吸流量,只是现在还没动手;而且最关键的是,庆祝 288 分这事儿,怎么看都透着股突兀。
而这个 288 分女孩的事儿,新就新在:它可能是头一回把考场变成秀场,把教育焦虑直接转换成商业资源。好在抖音官方查得快,没让这事儿往最糟的方向发展。
但另一个质疑还在发酵:庆祝 288 分,算不算在打压教育?
简单说就是:谁都没绝对的错,错的是观念撞上观念,谁也不服谁。
扯掉 “炒作” 的质疑,话题又绕回了那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点:到底该不该 “唯分数论”?
我不想把 “唯分数论” 一棍子打死,也不想为它站台。这类事儿从来不是 “对与错” 能说清的。
另一方面,学生也容易被分数困住,变成 “分数囚徒”。情感、兴趣、价值观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全被量化考核挤得没地方去;而且 “分数至上” 的选拔机制,搞不好还会让阶层越来越固化,穷人更难翻身。
单看这次 288 分女孩的事儿,网友们表面夸这家人心态好,其实好多人心里是瞧不上的,甚至更焦虑了。那句 “要是我家姑娘考这分,看我不扒了她的皮”,就把这点心思说透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这次高考,广西桂林灌阳县有个叫刘燕的女孩,因为用扁担挑着行李回家火了。网友们被她的自立自强打动,管她叫 “扁担女孩”,都盼着她是 “寒门贵子” 的剧本。
大家眼巴巴等着她的分数,想好好歌颂一把 “苦难出人才” 的道理。
你看,不管是引发争议的 “288 分女孩”,还是被一致点赞的 “扁担女孩”,大家最后眼睛都盯着俩字:分数。
这事儿真没法简单说对或错。毕竟社会现实摆在那儿,未来的饭碗、发展的路子,好像都和分数脱不了干系。谁不想活得洒脱点?可现实不允许啊。
但有一点能肯定:好多人把高考当成人生唯一的转折点,把分数和 “成败” 画等号,这其实是对教育最大的误解。
在这场闹剧中,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绝对是个隐形推手。
288 分的视频能病毒式传播,说白了就是摸准了算法的脾气:反常识的内容、强烈的情感冲突、能贴标签的议题。你想啊,“高考低分全家狂喜”,这本身就够颠覆认知了,不火才怪。
流量狂欢的背后,是整个社会都该琢磨的事儿:当教育被流量绑架,当真情实感被商业套路异化,那些没法量化的价值 —— 比如成长、品格、快乐 —— 该怎么守住?
就算 288 分这家人真没炒作的念头,也得防着后面有人学样。毕竟流量这东西太诱人,只要有一个成功的,模仿的人能从街头排到巷尾。
有媒体报道说,不少 MCN 机构已经盯上这个套路了,正批量孵化 “学渣网红”,设计好 “考场失意 — 直播得意” 的标准剧本,就等着变现捞钱呢。
要是人人都觉得 “当网红比读书强”,那谁还信 “知识改变命运” 这回事?
最近这几件事,又让大家重新盯上了高考。但对每个家庭和毕业生来说,更重要的是把心态摆正 —— 人生真正的考场,其实是高考结束后才开始的。
咱们真该学学怎么用平常心看待这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