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浙大青年教师跳楼:我们拼命追求的人生,真的值得吗?

大家好呀,我是包小可~

 

2025 年 8 月 4 日,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杜东东(化名)从高楼坠落,年仅 35 岁。

 

他本有机会戴上 “教授” 的头衔,却倒在了 “非升即走” 的考核期限里。

 

他的离去,不只是一桩令人扼腕的悲剧,更像一面镜子 —— 照出了我们对 “好的人生” 那份集体性的误解。

1. 社会定义的 “好人生”:我们被绑架了多久?

杜东东(化名)的履历,几乎是世俗眼中的 “完美范本”:

 

✅ 顶尖学府本硕博连读,学术背景耀眼
✅ 拥有海外研究经历,科研潜力获业内认可
✅ 任职浙大特聘副研究员,距离 “教授” 仅一步之遥

 

可这份 “光鲜” 背后,藏着的却是:
996 式科研节奏,年薪却不及企业同龄人的一半;35 岁没拿到编制 = 随时可能失业,40 岁没晋升 = 人生失败;父母以为他早已 “功成名就”,他却连 “杜教授” 的头衔都没熬到。

 

我们是不是早已默认:
好的人生 = 高学历 + 大厂 / 高校任职 + 有房有车 + 社会地位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杜东东的悲剧,不过是这个单一标准下的必然结局。

2. 什么是真正的好人生?

杜东东的遗物里,有一本《瓦尔登湖》,扉页上写着:
“我活着,不是为了被 KPI 衡量。”

 

这句话,或许给了我们另一种答案 ——

(1)好的人生,不是被绑架的 “成功”

社会总在耳提面命:
30 岁前必须买房,35 岁必须当上教授 / 高管,40 岁必须实现财务自由……
但真正的好人生,或许是拥有说 “不” 的权利:
不为 “非升即走” 熬到猝死,不为 “别人家的孩子” 勉强自己,不为 “社会期待” 活成痛苦的模范。

(2)好的人生,是 “能感受到幸福”

杜东东的同事回忆:“他最后一次组会,笑着说‘最近总梦见小时候放牛的日子’。”

 

多讽刺啊 ——
我们拼尽全力想成为 “人上人”,却弄丢了最简单的快乐。

 

真正的好人生,或许只是:
周末能陪家人吃顿热饭,晚上能安心睡够 6 小时,40 岁还敢换赛道而不怕 “丢脸”。

(3)好的人生,是 “不被单一标准定义”

杜东东的悲剧,本质是 “只有一条路可走” 的绝望:
在高校,必须沿着 “副教授→教授→博导” 的阶梯往上爬,否则就是失败;在互联网,必须冲到 “P7→P8→总监” 的位置,否则就是掉队。

 

但世界本该有千万种活法:
博士开咖啡馆,就不行吗?35 岁辞职去旅行,就是 loser 吗?一辈子不买房,就低人一等吗?

 

好的人生,应该是有选择权的人生

3. 如何找回 “好的人生”?

杜东东已经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了,但我们还可以:

 

✅ 拒绝 “社会时钟” 绑架:30 岁没房、40 岁没职称,天不会塌
✅ 重新定义 “成功”:幸福感和自我实现,比头衔更重要
✅ 允许人生有 “停顿”:累了就休息,不想卷了就退出

4. 写在最后

杜东东的悲剧,最残忍的启示是:
我们拼命追求别人口中的 “好人生”,却在这个过程中,弄丢了自己的人生。

35岁浙大青年教师跳楼:我们拼命追求的人生,真的值得吗?

或许,真正的好人生 ——
不是活成别人羡慕的样子,而是活成自己不后悔的样子

 

愿逝者安息。
愿活着的人,不再被虚假的 “成功学” 绑架。

 

(本文隐去逝者真实姓名,部分细节有待考证,仅作社会反思。)

 

感谢文字让我们相遇💕

 

我是包小可,当脚步慢下来就会发现,主导权不在银行卡位数里,而在每一个能自由呼吸的当下。

 

欢迎点赞、关注、收藏、在看,也别忘了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呀~

每天努力一点点

相关文章

评论
暂无评论
35岁浙大青年教师跳楼:我们拼命追求的人生,真的值得吗?-海报

分享本文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