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吴京早年的两段采访话语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风波。一段是他充满自信地列举自己的独特经历:“我跳过楼,你跳过吗?我让坦克压过,你压过吗?我差点死过,你死过吗?我野外生存把人干了,你干过吗?中国的蚯蚓我吃遍了,你吃过吗?我能开飞机,你会吗?” 另一段则是关于拍摄电影时的感慨:“坦克是没有后视镜的,枪炮是不长眼的,还有黑哥们的语言是不通的。” 这些话被网友们翻出来后,引发了大量模仿和嘲讽,形成了一股讽刺吴京的小热潮。
吴京话语引发争议的表面原因
从表面上看,吴京这些话被嘲讽,一部分原因在于他说话时的姿态和语气。他那摇头晃脑、极度自信的表达方式,被不少网友认为显得 “中年油腻” 和 “大男子主义”。尤其是对于一些年轻网友或者本身对吴京风格不太感冒的人来说,这种表达方式很容易引起反感。比如在讨论 “坦克没有后视镜” 这句话时,很多人关注的并不是这句话本身所反映的拍摄艰辛,而是吴京说这话时的神态和语气,觉得他是在刻意炫耀,从而产生了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吴京这些话所传达的内容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也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在如今这个时代,人们面临着各种现实生活的压力,如房贷、车贷、就业竞争等。当一个年轻人正为自己的生计发愁时,听到吴京讲述那些充满冒险和传奇色彩的经历,可能会觉得这些话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甚至会觉得有些 “何不食肉糜” 的意味。这种现实生活与明星经历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吴京的这些话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误解和调侃。
吴京的成功是时代的产物
如果我们把时间回溯到十几年前,就会发现吴京的成功其实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那时候,中国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台湾问题不时引发关注,日本首相频繁参拜靖国神社,东南亚一些国家在南海地区不断挑起事端,美国也经常在周边海域进行军事活动,中国在国际上往往处于被挑衅的地位。而在国内,贪污腐败、食品安全、强拆等问题也时有发生,社会上弥漫着一种 “渴望改变” 的情绪。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 年《战狼 1》上映,电影中中国军人战胜外国雇佣军的情节,以及结尾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的宣言,直接切中了当时国民渴望国家强大、渴望在国际上能够挺直腰杆的社会共识,一举获得了五亿元的票房。2017 年的《战狼 2》更是将这种情绪推向了高潮,电影把故事背景设置在非洲,迎合了 “一带一路” 的时代旋律,吴京手持国旗穿过交战区的画面,让观众感受到了大国的力量和尊严,最终斩获了将近五十七亿元的票房。可以说,吴京和《战狼》系列电影的走红,是因为它们成为了当时人们渴望国家强大这一集体情绪的载体,吴京也因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时代变迁与社会情绪的转变
然而,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提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也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国内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各种不良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随着这些变化,人们的社会情绪也发生了转变。
疫情之后,经济形势的发展没有达到一些人的预期,就业压力增大,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地转向了自身的生活和利益。社会情绪从之前的 “外求”,即关注国际事务、渴望国家在国际上展现强大力量,转向了 “内求”,更加关注个人的收入、职业发展、生活质量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吴京那些充满热血和激情的话语,就不再像以前那样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反而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当年人们把对国家强大的期望投射到吴京身上,而现在,人们则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焦虑投射到了他的身上,这就导致了他从曾经的全民英雄变成了如今被部分人嘲讽的对象。
符号反噬与吴京的处境
吴京被塑造成了 “爱国” 的符号,当 “爱国” 这个叙事在现实中遇到一些挑战或者与人们的现实感受产生差距时,作为符号的吴京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人们发泄情绪的对象。比如,当有中国同胞在海外遇到困难,救援过程较为复杂时,就有很多人跑到吴京的微博下留言,让 “冷锋” 去救人,这其实是人们在用一种戏谑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电影中所构建的理想世界的质疑。
但实际上,吴京本人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在拍摄电影时确实付出了很多努力,经历了许多危险,他的那些经历都是真实发生的。他在汶川地震时还曾自发前往一线当志愿者,展现出了善良和担当的一面。然而,在网络舆论的浪潮中,他却成为了一个被攻击的目标,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时代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