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我是包小可~
周国平曾说:“如果痛苦,只因为你太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你。”
深以为然。
很多时候,人的自卑、懦弱、烦恼,其实都是自己给的。
太在意外界的人和事,难免会被失望缠上。
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只有让自己强大起来,才有底气坦然面对这个世界。
而 **“不在乎”,正是一个人变强大的开始 **。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该怎么办?”
网友 @林小夏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为了快速融入职场,她提前打听了办公室的 “生存法则”—— 不能太张扬,不能太沉默,甚至连穿什么风格的衣服都有 “潜规则”。
入职后,她每天像揣着放大镜:汇报工作时同事皱眉,会反复琢磨 “是不是哪里说错了”;午休时大家聊天没叫她,会怀疑 “是不是自己不合群”;就连打印文件时多浪费了一张纸,都要内疚半天,怕被说 “不懂得节约”。
时间一长,她每天上班像上刑,神经紧绷到失眠,最后因为焦虑引发了心悸,不得不请假调理。
有次她穿了条新买的碎花裙,路过茶水间时听到同事说 “碎花太显老气”,瞬间觉得那话是在说自己,红着眼圈跑回座位,偷偷把裙子换成了最普通的黑裤子。
叔本华说:“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就像给自己套上了枷锁,每走一步都要顾忌 “别人会不会满意”,最后只会把自己耗得筋疲力尽。
小红书博主 @阿月曾分享过筹备生日会的故事:
一开始,闺蜜说 “户外露营风最时髦”,她立刻订了近郊的营地,结果妈妈觉得 “风吹日晒不像样”,坚持要在家办;改成家里后,闺蜜又吐槽 “太老派”,她只好又加钱布置成 ins 风;刷到网友说 “生日必须有主题蛋糕才完整”,她咬牙订了千元定制款,却被家人说 “浪费钱”。
来回折腾了一个月,生日会当天她累得没了兴致,看着满桌的布置和蛋糕,只觉得委屈 —— 明明是自己的生日,却像在讨好所有人。
每个人的立场不同,看法本就千差万别。你再周全,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世俗的眼光像一张网,你越是想钻进去贴合它,就越容易被缠住。
人这一生,哪有绝对的完美?要是总想着迎合世俗,最后只会被世俗反噬。
放下 “让所有人满意” 的执念,屏蔽外界的杂音,才能把精力放回自己身上。
80 后男孩陈默,曾是县城里的 “神童”——16 岁考上 985,毕业后进了人人羡慕的国企。
可他总觉得 “屈才”:同事学历没他高,却凭资历比他先升职,他觉得 “不公”;领导安排的基础工作,他觉得 “浪费才华”,敷衍了事。
工作 5 年后,他不顾家人反对辞了职,一心想 “干番大事业”。可投了几十份简历,大厂嫌他 “缺乏创新力”,小公司他又看不上,最后只能靠打零工度日。
他总觉得 “自己本该站在更高的地方”,看着当年不如自己的同学买房买车,心态彻底崩了 —— 每天把自己关在出租屋里,拒绝社交,最后患上了抑郁症。
《人间失格》里说:“没有过度的欢喜,就没有过度的悲伤。”
过去的光环会让人骄傲,也会让人对自己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可当期待落不了地,人就容易被沮丧拖垮。
对别人期待太高,同样会让自己受伤。
朋友小晴和莉莉曾是 “穿一条裤子” 的闺蜜,小晴总觉得 “好朋友就该无条件支持对方”。
莉莉换工作时,小晴帮她改了 10 版简历,可莉莉最后选了小晴不看好的公司,小晴觉得 “她不把我的意见当回事”;小晴失恋时,想让莉莉陪她住几天,莉莉却说 “最近要加班”,小晴瞬间觉得 “这段友情太假了”。

一来二去,两人渐渐疏远。小晴委屈地说:“我以为我们会是一辈子的朋友。”
其实,再好的关系,也经不起 “必须怎样” 的绑架。心理学上有个公式:痛苦 = 期待值 – 现实。期待越高,痛苦就越重。
苏格拉底说:“只期盼少许,才能接近最高的幸福。”
幸福从不是向外求来的,而是自己品出来的。学会降低期待,反而能在平淡里尝到甜。
泰戈尔曾说:“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障碍。”
把每一次打击当成磨练,才能养出一颗不怕事的心脏。
《天生有罪》里的崔娃,从小在种族隔离的南非长大 —— 妈妈是黑人,爸爸是白人,按照当时的法律,他们的存在就是 “犯罪”。
他不能和妈妈一起走在白人区,出门只能假装是妈妈的 “佣人”;上学时因为肤色特殊,被黑人同学排挤,被白人同学嘲笑。
可他从没把这些 “不公” 放在心上:被欺负了就想办法逗对方笑,慢慢成了学校里的 “开心果”;不能出门就听妈妈讲故事,练就了超强的语言天赋。
后来,他成了南非最火的脱口秀演员,有人问他:“那些歧视没让你觉得自卑吗?” 他说:“我管他们怎么想?我只想好好活着。”
一个人的强大,从不是拥有多少,而是不管遇到什么,都能守住自己的节奏。
作家李娟在阿勒泰放牧时,总有人说:“一个姑娘家,放什么羊?好好找个工作嫁人才对。”
她不管这些,每天跟着羊群转场,把看到的草原、风雪、牛羊都写进文章里。有人嘲笑她 “写这些没人看”,她也只是笑笑,继续写。
后来,她的《阿勒泰的角落》火了,有人说 “她运气好”,有人说 “题材讨巧”,她依旧不管 —— 该放牧时放牧,该写作时写作,活得通透又自在。
杰・农说:“真正强大的人,是那些不受他人眼光影响的人。”
别人的评价就像风,你越在意,它越能吹乱你的脚步;你若不在乎,它只能自讨没趣地散去。
我们总容易被别人的生活带偏:
看到同龄人升职,就焦虑自己 “进步太慢”;看到朋友晒娃,就急着 “是不是该结婚了”;看到别人买房,就嫌自己 “赚钱太少”。
其实,每个人的花期都不同。
画家摩西奶奶,76 岁才开始学画画,有人说 “这么大年纪了,瞎折腾啥”,她不管,每天对着农场的花草画个不停;80 岁举办画展,有人说 “不过是昙花一现”,她依旧不管,一画就是 20 年,成了闻名世界的画家。
她说:“我从来没想过要和谁比,我只知道,我喜欢画画。”
就像四季更替,春有花开,秋有叶落,本就各有各的时序。不用追着别人的脚步跑,守住自己的节奏,才能走得踏实。
作家余华在《活着》里写:“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生活难免有难,但你不在乎它有多难,它就难不倒你。
90 后姑娘小宇,23 岁时遭遇车祸,失去了一条腿。躺在病床上时,她想过 “就这样算了”,可看到爸妈偷偷抹眼泪,她咬着牙说:“我要好好活着。”
康复后,她戴着眼罩练习走路,摔了无数次;学化妆时,因为平衡不好,眼线总画歪;找工作时,被拒了几十次,理由都是 “你不方便”。
她从没把这些 “难” 放在心上:摔了就再站起来,画歪了就擦掉重画,被拒了就继续找。
现在的她,开了家美妆工作室,帮和她一样的残障人士学化妆,还成了励志博主。她说:“那些打不倒我的,都让我更有劲儿。”
人生就像爬山,难免会遇到陡坡、碎石,但只要你不把 “难” 当回事,一步一步往上挪,总会看到山顶的风景。
罗翔老师说:“人最有魅力的时候,就是对周围一切人和事物都不在乎的时候。”
这种 “不在乎”,不是冷漠,而是清醒 —— 知道什么该抓,什么该放。
不用迎合谁,不用期待谁,不用怕谁评价,只专注于自己的路。
毕竟,人生是自己的,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感谢文字让我们相遇💕
我是包小可,当脚步慢下来就会发现,主导权不在银行卡位数里,而在每一个能自由呼吸的当下。
欢迎点赞、关注、收藏、在看,也别忘了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