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这东西,终究要自己说了算
我们会哭,会笑,会悲,会喜,会生气,会发怒,会委屈,会开怀。
与人接触时,沟通中更少不了情绪的交织。每个人的沟通方式大不相同:有人习惯正面表达,只说顺耳的部分;有人总爱负面输出,句句不离糟心事;还有人喜欢夸张演绎,把小事说得跌宕起伏。
后来才慢慢明白,只要自己过得舒服,很多情绪其实会瞬间消散。可回想成长过程,90 后这代人总逃不过 “负强化” 的循环 —— 一件事没做好,就会被反复提起。上一代父母大多不太关注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情绪变化,常常自说自话地催你上进,翻来覆去说你过去的失误,逼着你改正。
等到 90 后当了父母,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和情绪价值,孩子们却好像有了 “填错坑” 的依仗,动不动就无能狂怒,心理承受能力反而差了。比如不让孩子看 iPad,是怕伤了他的眼睛,可孩子玩心正盛,你一阻止,他就耍赖撒泼、发脾气。他的情绪是自己催生的,可家长看到这场景,多半也会火冒三丈 ——“我都是为你好,你还这样”,大人的情绪,其实也是自己给自己找的。都说要 “课题分离”,可真做起来,哪有那么容易。
大人之间的沟通,有时也一地鸡毛、针芒毕露。你跟人说他对你多过分,他立马用更过分的话反击;别人跟你诉委屈,你偏说他比你更可怜。这样的拉扯,到头来往往两败俱伤,歇斯底里的争吵里,谁都别想痛快。更扎心的是,这种互相伤害大多发生在亲近的人之间 —— 对方总能精准戳中你的痛处,陌生人或关系远的人,反倒很少会揭你的伤疤。可你想想,如果诉说委屈时能遇到共情的人,如果回忆往事时总念着对方的好,关系本该是一派祥和的。
吵完架就自怨自艾,这情绪还是自己给自己的。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今天过得舒服吗?开心吗?如果总等着某个人、某群人来救你,一味向外求,那大概率会一直处在不舒服的状态里。生活本就是自己和自己和解的过程,要学会向内求。
悉达多有句话总在耳边回响:“没有人会来(no one is coming)。” 听起来挺绝望的 —— 你过得再苦再难,开不开心,都不会有人来替你承担。你的悲喜终究是自己的,没人能替你扛。停止向别人描述你的 “监狱”,更重要的是,别再向自己描述这个 “监狱”,别让自己困在假想的牢笼里,因为那牢笼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书中还说,悉达多从河里学到了很多。他首先学会了倾听,学会用平静的心、敞开的灵魂去关注一切,不带激情,不带期盼,不带论断,不带成见。他问瓦苏德瓦:“你也从河里学到‘时间不存在’了吗?” 对方答:“没错,这条河无处不在。无论是源头、河口、瀑布、渡口,还是急流、大海、山涧,这条河只有当下;它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
寻找自我,或许是一生的课题。无论何时何地,保持内心的平静,专注自我,珍惜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记住,你永远有选择的机会。只要下定决心,就能向前走。
你内在的江湖,始终广阔而自足。这一生,不妨选择依靠自己内在的力量。
欢迎点赞、关注、收藏、在看,也别忘了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