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米官方发布的宣传视频里瞧,小米 17 Pro 背部 DECO 区那两颗摄像头格外显眼。但要说最大的亮点,还得是整个 DECO 区域被打造成了一块小屏,这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不过这视频时长有限,能获取的信息不算多。依咱看,这块小屏大概率会提供一些实用的附属功能,像显示时钟、展示音乐播放状态这类,要是再能来点个性化的设置,那就更妙了。
就在昨天,卢伟冰发了一篇长文,详细介绍了这次的小米 17 系列,还官宣直接跳过数字 “16”,这操作可太让人意外了。雷军也跟着转发微博,并且霸气宣布 “全面对标 iPhone,正面迎战!” 这一番操作下来,热度直接拉满。
看到小米 17 Pro 这个背屏设计,说实话,我这脑子里瞬间闪过一些画面。在直板机背后放小屏幕,这事儿可不是头一回见。想当年,小米 11 Ultra 就有个 “灵眸视窗”,魅族 Pro 7 也玩过类似的设计,不过市场反响似乎都比较一般。但这次小米 17 Pro 的背屏明显 “鸟枪换炮”,尺寸更大,按照小米的风格,功能肯定也会更加丰富多样。
再往前不久,“嘎子哥” 带货的酷派手机也有背屏设计,不过和小米 17 Pro 比起来,那可就小巫见大巫了。酷派手机背面只是一个小小的圆形屏幕,功能好像也就显示个时钟,属实有点简陋。这么一对比,小米 17 Pro 的背屏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小米新机信息一官宣,那关注度简直爆棚,网友们讨论得热火朝天。不过,我也注意到,网上有不少不一样的声音,甚至有些观点挺离谱的。自从昨天小米宣布小米 17 系列即将发布后,各大社交平台上就冒出一堆网友,嘲讽小米 “跳过 16 直接到 17” 的操作。
你看,有的网友阴阳怪气地说:“17 的上一代咋就成 15 了呢”;还有人质疑小米是不是 “没自信”,啥事都要对标苹果;更有甚者,直接说小米这是在 “碰瓷”。反正核心意思就是觉得小米跳过 “16” 用 “17” 这个数字,和 “抄袭苹果” 没啥两样,特别让人不待见。
但咱就事论事,单纯因为 “对标苹果” 就跳过数字代号,真有那么值得嘲讽吗?要是这都能被喷,那我倒想问问,iPhone 9 在哪呢?三星 Note 6 又跑哪去了?当年三星宣布跳过 Note 6 直接到 7 的时候,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对标 iPhone 7,可那会儿也没见有人追着三星猛喷啊。
说白了,厂商在产品数字命名上做文章,无非就是想让自家产品看起来更具突破性,哪怕这一代产品可能只是常规升级,也想通过数字的变化,在用户心里营造出一种强烈的代际差异,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小米这次跳过 “16” 选 “17”,也是出于这个目的,想传递出一种跨越性的进步。
咱都知道,自从全面屏普及开来,智能手机的工业设计就陷入了瓶颈期。手机正面基本全是屏幕,没啥特别的区分度;背面呢,要么就是在矩阵摄像模组上小修小补,要么就是弄个副屏,但也很难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系统层面的优化,大多也是围绕影像、性能调度、AI 生态这些方面,虽然有进步,但很难再像十年前那样,一场发布会就能彻底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
正是在这种创新焦虑的大环境下,厂商们没办法,只能在命名、材质、联名甚至颜色这些地方下功夫。本质上,大家都是在做同一件事,在技术迭代速度放缓的情况下,通过制造更强烈的符号差异,来维持产品的高端形象和价格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