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第五十天,我坐在门口那棵老槐树下,看着夕阳一点点躲进远
山背后,心里堵得喘不上气。
五十多天前,我揣着 “调整
状态” 的念头回到这个生我养
我的小村庄,没成想,却卷入了一场关于 “我是谁” 的拉扯战 —— 从最初的松弛自在,到中间的迷茫挣扎,再到最后的恍然大悟和坦然释怀。
昨晚,父亲又坐在我对面,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不停地摩挲着茶杯边。“你打算啥时候回城里找活儿干?” 他问,
声音不大,却像钝
刀子割心。
回村第一周,我是真享受这份久违的清净。没有城里的
车水马龙,没有
工作的催命连环 call,每天睡到自然醒,帮父亲搭把手干点农活,晚上安安静静写点东西,日子简单得发亮。
可这份平静,没撑多久就被打破了。
“听说老王家那娃,
大学毕业在城里混不下去,灰溜溜回村了?”
“三十好几
的人,连个正经班上都没有,整天窝在家里
猫着。”
这些闲言碎语像村口的风,刮得全村都知道。我呢,不知不觉就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的 “下饭菜”。一开始我没当回事,直到发现这些话钻进了家里 —— 尤其是父亲看我的眼神,越来越不对劲。
第二十八天早上,父亲突然走进
厨房,闷不吭声地看了我半天。“你这状态… 打算持续到啥时候?” 他开口,声音沉得像灌了
铅。
我转过身,认真看着他:“爸,我想先歇阵子,调整调整自己。”
“调整?” 他冷笑一声,“都五十天了!你瞅瞅你,三十多岁的人,不
上班,不找对象,整天对着个
手机敲敲打打,能有啥出息?”
我愣在那儿。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脸上,那张写满失望的脸,像针一样扎得我心疼 —— 不是为自己委屈,是为那个曾经在我眼里无所不能的父亲,如今竟这样轻易就否定了我的所有努力。
“爸,我每天都在做事啊,写
文章、学东西、帮村里人解决点小
问题…” 我想解释。
“写那些玩意儿能当饭吃?” 他打断我,“你看看隔壁老张家的小子,一个月挣一万多;再看看你表弟,自己开了
理发店… 你呢?整天活在
自己的小世界里!”
那一刻我才懂:
亲人的否定,比陌生人的嘲笑疼一百倍。村里人的闲言碎语我能装没听见,可父亲眼里的失望,像把尖刀直戳
心脏。
第三十五天,我熬过了最难受的一夜。
那天,有个读者私信我,说我的文章帮她扛过了最难的日子。我激动得一整夜没合眼,第二天一早,举着手机冲到院子里:“爸,你看!有读者给我写感谢信呢!”
他瞥了一眼
屏幕,皱紧眉头:“这不就是在网上讨饭吗?也不嫌寒碜!”
那天阳光明明很亮,鸟儿在树上叫得欢实,可我的世界 “哗啦” 一声塌了。
“这不是讨饭,是读者认可我…” 我声音都在抖。
“认可?” 他又冷笑,“你看看村里谁靠这个过日子?你大学毕业这么多年,连个正经工作都找不着!”
我突然觉得浑身没劲。五十多天了,我每天早起干活,写文章到半夜;帮村里
老人调手机、教他们用
微信、处理点生活难题;偷偷学新技能,试着写
不同风格的东西… 可在我爸眼里,这些竟都比不上一份 “正经工作” 金贵。
“活法?” 他又打断,“三十多岁的人,不想着
结婚生娃,整天活在自己的梦里,这就是你想要的日子?”

我望着他,第一次这么清楚地意识到:或许,我永远没法让所有人懂我的选择。
有人说:农村的
孩子,长大了就得学会跟老家做切割。是啊,我大概也该换个地方,好好过日子了。
临走前一天,我帮村头的张
大爷修好了他那台老掉牙的
电视。老爷子拉着我的手,硬塞给我两个热乎乎的煮
鸡蛋:“娃啊,你是个好娃,别听旁人瞎咧咧,去做你想做的事!”
我接过
鸡蛋,眼眶一下子就湿了。原来,不是所有人都用世俗的尺子衡量你。
回城里的
火车上,我望着窗外飞掠而过的
风景,脑子里乱糟糟的。父亲失望的眼神,村民们的闲言碎语,读者们温暖的鼓励… 这些画面在脑子里转来转去。
我打开
笔记本,开始写这五十天的经历和想法。写着写着,突然明白了 “家” 到底是啥。
小时候,我觉得家就是那个有爸妈、有饭菜香的屋子;长大后,我以为家是能给我
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地方;回村这五十天,我才真正明白 ——
家的本质,从来不是那栋砖瓦砌成的房子,也不是血缘绑住的牵绊,而是不管你在啥境遇里,都能找到内心安稳和力量的地方。
火车一个劲儿往前跑,窗外的风景换了又换。我打开手机,看到一条新的读者
消息:“
你的文字给了我好多力量,真的谢谢你。”
我笑着回复:“也谢谢你,让我找
到了心里的那条回家路。”
我是包小可,每天写这些生活琐碎,只想让我再坚强一下不能倒下。如果你们无意间刷到我的文章,谢谢你们点个关注➕❤️,有你们的鼓励、支持和
打赏,
才是我努力生活下去的动力!
在此深深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