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内耗低落,最好的解法,就2个字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连续好长一段时间情绪总像被乌云罩着,提不起劲,心里装着一堆烦心事,怎么也走不出来。


其实啊,很多心理上的拧巴,根源都在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上。


想太多,心里的包袱就重,人会越来越累,越来越苦。 学会放下,跟自己和解,日子才能轻快起来。


放下对事的纠缠:别为烂事耗光力气

做咨询时遇到过不少来访者:


他们原本活得挺亮眼,就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造成了损失,有了不好的结果,就整天陷在懊悔里,反复念叨 “要是当时没那么做就好了”。


结果呢?自己变得闷闷不乐,对生活没了劲头,原本好好的人生,愣是被拖得黯淡无光。


为什么会痛苦?有时候就是因为记性太好 ——早该翻篇的事,偏要在心里反复琢磨,芝麻大的事也能被搅成一团乱麻。 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套枷锁。


心理学上有个 “费斯汀格法则”,大概意思是:生活中 10% 的事,是已经发生在你身上的客观事实;剩下的 90%,则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和应对这些事。


多数时候,事情本身未必有多糟,关键是你盯着它不放的样子,让一切越来越糟。


越是在烂事上纠缠,在无法挽回的破事上较劲,你的处境只会越来越拧巴,最后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英国有句谚语说得好: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个人想避开深渊,最好的办法就是别盯着深渊看,赶紧转身走开。


所以啊,与其在没意思的事上耗心力,不如把精力腾出来,放在真正重要的事上,给有意义的生活腾点空间。遇到烂事不纠缠,才是最聪明的处理方式。


放下对人的评判:别用自己的尺子量别人

人际交往里,很多人总对别人抱有太高期待,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一旦对方没达到预期,就容易不满、批评,甚至指责。


可这样的评判,伤了别人不说,自己也会陷入没完没了的纠结里。


心理学的 “投射理论” 说:你对别人的评价,往往是自己内心想法的投射。


看不惯同事拖延,可能是你怕自己效率不够;反感朋友计较,可能是你接受不了自己小气;指责伴侣冷漠,可能是你怕被冷落。


放下对人的评判,首先要学会 “课题分离”。


阿德勒心理学里的 “课题分离”,说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课题”—— 责任、情绪、选择都算。我们得分清 “这是谁的事”,只对自己的课题负责。


举个例子,有职场来访者说,下属不理解她,还跟她对着干,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特别委屈。


这时候就需要课题分离:下属没做好事,你就事论事,说清楚哪里可以改进,别上升到对人的评判。别说 “你怎么这么笨,这点事都做不好”,换成 “这件事里,这几点其实可以做得更到位”。


分清课题,少点评判,烦恼会少一大半。

情绪内耗低落,最好的解法,就2个字

放下自我的执念:接受不完美,才是真完整

有些人对自己特别 “狠”,总有过高的期待和严格的标准,容不得一点瑕疵。一旦达不到,就沮丧自责,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


斯坦福大学有项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会把害怕的事情具象化,反复在脑子里上演,结果就像被磁力吸引着,慢慢真的走向那个方向。


一旦沉溺在这种负面想象里,忘了当下,内心就会乱套,痛苦自然找上门。


心理学上说,每个痛苦的人心里都有两个 “我”:一个不完美的我,一个完美的我。


不完美是人的本性,这个 “我” 是真实的;完美违背本性,那个 “我” 其实是虚幻的。


承认不完美,才能找回真实的自己 —— 虽然不完美,但完整。


所以,一定要放下对自我的执念,别再抱着完美主义不放。


怎么放下?关键是学会 “自我慈悲”。


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内夫博士说,自我慈悲就是在自己失意时,能像对好朋友那样,给自己理解和善意。


慈悲是看到别人痛苦时伸出援手;自我慈悲,就是把这份善意转向自己,接纳自己的短板和缺点,而不是揪着不放。


接纳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整。


最后想说,被情绪内耗困住时,最好的解药就两个字:放下。


放下对事的纠缠,放下对人的评判,放下对自我的执念。


我是包小可,每天写这些生活琐碎,只想让我再坚强一下不能倒下,如果你们无意间刷到我的文章,谢谢你们点个关注➕❤️,有你们的鼓励、支持和打赏,才是我努力生活下去的动力!在此深深感谢🙏🙏🙏!

每天努力一点点

相关文章

评论
暂无评论
情绪内耗低落,最好的解法,就2个字-海报

分享本文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