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杰最近找我倒苦水:
我挺意外的。他在大厂待了 5 年,从基层做到组长,带着五六个人,正是往上冲的好时候,怎么会觉得难?
小杰叹口气:“现在就是混口饭吃,没热情,也没成长。不干活不行,真想做点事吧,又到处是阻碍。工资是高了点,但跟我这些年给公司创造的价值比,根本不值当。更气人的是,几个同龄朋友,能力经验都差不多,薪水却比我高一大截,越想越觉得亏。升职没动力,跳槽又不知道往哪跳,想着再苟苟也许会有转机,结果两年过去了,机会没等来,人倒越来越颓了。”
我忍不住问他:“你跟领导关系怎么样?”
小杰一脸疑惑:“还行吧,我把活儿干好,他也不会找我麻烦。”
我接着抛出几个问题:
小杰一下子卡壳了。
“如果部门有个晋升名额,你觉得领导会优先考虑你吗?”
他更懵了,完全摸不准领导的想法。
“要是公司明天裁员,你敢保证自己一定不在名单上吗?”
最后这个问题,让小杰心里咯噔一下,脸色都变了,半天说不出话。
“这些问题要是答不上来,以现在的大环境,你这份工作看似能苟住,其实危机四伏。你可能会想,大不了跳槽转行,但换个地方就没有领导了?就不用站稳脚跟了?绩效、晋升、裁员这些事就不用面对了?”
“所以,你现在最该做的,不是跳槽转行,更不是被没完没了的工作耗死,而是搞明白一件事 ——在职场,你只需要对一个人负责,那就是你的顶头上司。 ”
01 一次当众拒绝,差点断送晋升路
小杰突然想起去年年底的一件事。
小杰当场就火了:“早干嘛去了?这时候改方案根本不合理!跨部门合作本来就效率低,一改又得扯皮走流程,时间根本不够,到时候出了问题谁担责?” 他直接拒绝了领导,还当众质疑新方案的合理性。
领导的脸瞬间就黑了。
结果小杰不仅不配合,还在全团队面前让他下不来台,甚至让团队质疑他的判断力。从那以后,再有核心项目,领导再也没找过小杰。
说白了,小杰当时被愤怒冲昏了头,完全没 get 到领导的真实意图。
小杰这才反应过来,自己之前错得有多离谱。
这种时候,最聪明的做法是 **“先承接,再协商”**。不管能不能做成,先第一时间接下任务,给领导面子。会后再私下找领导,分析新方案的执行难点和潜在风险,顺便拿出替代方案或优化建议。
这样一来,再挑剔的领导也会觉得你是个靠谱、值得信任的下属。职场通行的智慧其实很简单:这事虽然难,但我愿意试试。
02 换个思路对待领导,5 年第一次被高层表扬
从那以后,小杰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开始有意识地转变思维,学着站在领导的角度想问题。
没过多久,他兴冲冲地来找我分享变化:
“以前总怕麻烦领导,没结果不敢找他,结果他经常突然问进展,每次回复都得紧张半天,措辞改了又改。现在一有关键进展,我就主动同步,让他觉得事情可控、放心。”
“以前活儿干得再多,汇报时也抓不住重点,一讲就陷入细节,领导总不耐烦地打断我,让我说核心。现在我用汇报模型,开会前就想清楚领导想听什么,上次部门大会,高层都在,结束时竟然点名表扬我,说其他人的汇报都千篇一律,就我的有新意、有价值。”
“这可是我 5 年来第一次被高层夸!”
“现在跟领导说话也有底气了,面对他的突然发问或质疑,我都能从容应对。”
领导也很惊讶,觉得小杰一个月内变化巨大,思路想法都踩在点子上,还问他是不是偷偷报了什么课。
03 太多人困在 “职场迷雾” 里,其实就差一层思维窗户纸
我们见过太多像小杰这样的职场人:清醒地迷茫着,在 “将就” 和 “不甘心” 之间反复拉扯,内耗严重。
他们往往有这些特点:
- 眼里只有事,没人:觉得靠专业能力就能往上走,忽略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 沟通像渡劫:把汇报当成考核,而不是管理领导预期的工具。
- 总幻想换个环境就好了:遇到问题就想逃避,却没勇气迈出第一步。
但当你捅破那层思维窗户纸就会发现,职场往上走,没那么难。关键是找对方向,用对方法。